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全国百强校首发】贵州省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崔瑗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所谓“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萌芽。此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到了魏晋,书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的“屈脚之法,弯如角弓之张”,则揭示了书法点画形状与自然物象之间的相似性。这种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的理论,属于第一自然——“眼中自然”。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被进一步细化,但对自然内涵的拓展上并没有多大进展。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具体可感,真实可信,但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毕竟有限。因为,它只能停留在书法具体点画外形的层面,一旦超出点画外形,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办法就陷入了尴尬。于是,书法理论的构建中就出现了“第二自然”,即“胸中自然”。

“胸中自然”基于生命意识与书法审美。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个人风格,并以此来表达不同书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象,如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到了唐代,孙过庭《书谱》中讲到书法“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就是说,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需要感受与体悟。

怎样将胸中的“第二自然”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呢?这就进入了基于法道观念与心性表现的“第三自然”——“手中自然”。宋代以后,在尚意思潮的影响下,书法的主要追求已经不是妙悟自然,更不是眼观自然,而是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便是他本人真性情、真情感的流露。此类作品,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一切都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即为自由自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必然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历代书家正是在观察、体悟、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提炼了书法的点画样式,丰富了书法的生命意象,升华了书法的审美境界,终将书法内化为书家的人格修养和心性表达。

  (摘编自史忠平《中国古代书论中的“自然”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代崔瑗的“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的“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证明我国书法理论在很早以前就诞生了。

B.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这种理论不断细化并影响了历代对“永字八法”的讨论。

C. 用“眼中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如果遇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方法就陷入了尴尬。

D. 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体现了尚意书法追求的心性的自然流露和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汉代的书论家不仅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还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这说明当时已存在“观物取象”的意识。

B. 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对点画的描述微观细致。

C. 梁武帝评价王羲之的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的字“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这是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不同风格和流露出的不同的生命意象。

D. 孙过庭《书谱》认为,在感受与体悟之后,可知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且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我国书法理论萌芽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很高,它的内涵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存在着不同之处。

B. 古代书法理论中的“眼中自然”“胸中自然”“手中自然”三个阶段互为因果,体现了从偏重自然精神到偏重人格精神的发展过程。

C. 宋代书法在尚意思潮影响下,主要追求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以“一切都自然而然”为书法的最高境界。

D. 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体悟与回归,历代书家对书法的认识不断深化,由注重点画形状,到注重生命意象和审美风格,再到注重心性表达。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充和,选择留在自己时代里的人

  在不知道充和的存在之前,我以为闺秀这种生物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绝迹了。完全无法想象,时至今日,在与我相隔数万公里的大洋彼岸,一位101岁的老人仍保持着上个世纪初的生活方式:每日晨起,即磨墨练字,吟诗填词,偶尔和同好们举行昆曲雅集,拍曲互和,以乐终日。

  这位老人,就是现居于耶鲁的张充和。

  她从遥远的民国走来,在旧时月色和习习古风中长大。她的名字,曾经和沈从文、卞之琳、俞振飞等人相连,一同成为那个年代的传奇。如今,故人早逝,时移世易,属于她的时代已经永久地过去了,她却仍然选择活在她的时代里,在去国离乡数万里之外。这是一个奇迹,独属于她的奇迹。

  和林徽因、唐瑛等民国名媛不同的是,张家四姐妹属于传统仕女。她们的爱好、才艺乃至心性都很“旧派”,即使时代再跌宕起伏,生活再颠沛流离,她们仍固执地保持着她们闺秀式的生活方式,时代影响了她们的生活轨迹,她们的生活本质却并未改变。这一点,在充和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她考北大,国文是满分,数学却拿了零分;她嫁给了洋人傅汉思,可他是个汉学家,对中国历史比她还要精通;她在美国的耶鲁大学任教,教的却是中国最传统的书法和昆曲;她常和一位叫咪咪的美国女士切磋中国艺术,后来那位女士成为了比尔盖茨的继母;年少的时候,她在苏州拙政园的兰舟上唱昆曲,如今,她仍在耶鲁的寓所和人拍曲。

充和出生于合肥一个大家庭,曾祖父张树声曾是淮军将领,官至两广总督。到了充和父亲张武龄这一代,已经“弃武从文”,他索性离开了合肥,在苏州创办了乐益女子中学。

  充和是在上海出生的,后被她的一个叔祖母收养。叔祖母把还只有八个多月的充和带回了合肥老家,在那里,她一直生活到十六岁。叔祖母是李鸿章的侄女,很有见识,相当重视小充和的教育。高薪为她聘请了一位老师,名叫朱谟钦,是吴昌硕的弟子,既有才学也很开通,他教充和学古文,还专门弄来了颜勤礼碑的拓本,教她练字。那时的教育是先生和学生朝夕相处言传身教,充和随朱先生从九岁一直学到十六岁,这七年间,朱先生也只有她一个学生,他留给充和的,应该不仅仅只是深厚的国学知识。

  叔祖母去世后,十六岁的充和回到了苏州九如巷。苏州生活让充和的人生路上从此多了项终身陪伴的爱好-----昆曲。

  汪曾祺在回忆西南联大的往事时,在文章中写道:“她唱得非常讲究,运字行腔,精微细致,真是‘水磨腔’。她唱的‘受吐’,娇慵醉媚,若不胜情,难可比拟”。抗战年代,她凭着一出《游园惊梦》,惊艳了当时的重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为纪念汤显祖诞辰三百周年,她回国和大姐元和演了一出《游园惊梦》,仍赢得了满堂彩,其中一张剧照被俞平伯评为“最蕴藉的一张剧照”。

  二十一岁这年,充和以语文满分、数学零分的成绩被北大破格录取。她听过胡适讲文学史和哲学史,钱穆、俞平伯、闻一多都是她的老师。

  抗战爆发后,充和到重庆教育部礼乐馆工作,结交沈尹默、章士钊等名士,并师从沈尹默学习书法,书法可以说是充和一生至爱。她曾说,自己不爱打扮,不喜欢金银珠宝,但笔墨纸砚一定要用最好的。由于长期练习书法,她年老了臂上肌肉仍有如少女般有力。

  谈到女子,总绕不过一个情字。充和最初为大众所知,就是源于一段情事。情事的男主角大家并不陌生,他是当时有名的诗人卞之琳。相传那首知名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就是诗人为充和所作。

  1948年,充和在炮火声中嫁给了傅汉思。这段婚姻对充和的最大影响是她终于选择了远渡重洋。这个最着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最终却选择了去国离乡。她离开的时候还预想不到,二十多年后,她所着迷的文化在故国大地上被粗暴地清除,三姐夫沈从文被迫去扫女厕所,二姐夫周有光下放到农场。而孤悬于海外的她,反倒保存了一方传统文化的小天地。天地虽小,但能够容下一个优雅而干净的灵魂,已经足矣。

  充和一生醉心艺术,但始终保持着老派人游于艺的态度,书法也好,诗词也好,都是写了就写了,没想过要结集出版,更没想过要去抢占艺术史上的一席之地。

  英国诗人济慈的墓志铭上写着一句话:这里躺着一个人,他的名字写在水上。充和,也是这样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啊。写的过程就是消失的过程,像飞鸟掠过,天空却并没有任何痕迹。

  不过,充和这样旧派的人,未必会喜欢这类新诗风味的句子。她自撰的诗中有一句意思和此相仿,足以概括平生: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这一曲微茫,正是民国年间的古韵遗响。随着那个年代的远去,已成绝唱。

相关链接:

  2015年6月17日,“合肥四姐妹”唯一在世者、著名书法家张充和在美国家中逝世,享年102岁。她自幼学习古文及书法,十六岁师从沈传芷等学习昆曲。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抗战爆发,辗转重庆,研习古乐,并师从沈尹默习书法。1948年,与德裔美国汉学家傅汉思结婚,1949年移居美国,在耶鲁大学教授书法二十多载,成为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在海外的珍贵薪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张充和一生痴迷于中国传统文化,即使101岁了,还每日晨起,磨墨练字,吟诗填词,这是她那个时代所独有的生活方式。

B. 张家四姐妹和林徽因、唐瑛等民国名媛,都领一时风气之先,尤其张充和,读大学、嫁洋人,与时俱进。

C. 张充和借助与诗人卞之琳的恋情走进艺术的殿堂,如卞之琳为她写的《断章》,并在艺术史上占了一席之地。

D. 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丢失了很多从前时代的优雅的、丰富的、人性的东西。张充和是这个喧嚣、纸醉金迷、纷纷扰扰、追逐欲望和名利的世界里的一霎清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风华再现。

2.为什么说张充和是“选择留在自己时代里的人”?请简要分析。(4分)

3.为什么说张充和是一个大家闺秀、传统仕女?当下社会还需要这样的人吗?请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卖面包的小女孩

①我准备去做手术时,一个小女孩提着两大袋面包堵在了病房门口。她把面包放在地上,弯腰,然后目视大家,伸出了三个手指,示意她的面包三元一个。老公忙掏出20元钱递给小女孩,然后让她取六个面包放在我的病床上,又对同病房的人说:“这孩子可能不会讲话,大家帮帮她,买点她的面包吧。”

②手术结束后,老公见我已无大碍,便给我雇了个护工,然后回公司忙去了。

③下午,病房门被推开,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依旧提着两大袋面包,弯腰,然后目视大家,这次她没有打哑语,而是用极低的声音吐出几个字:“帮帮我吧。”

④哎呦,原来她会说话!那之前干吗打哑语欺骗大家消费?这孩子心术不正,装可怜让大家买她的面包,哼,骗人只能骗一次,坚决不再上当。“昨天买的面包还没吃呢,今天就不买了。”大家纷纷指着桌子上的面包对她讲。

⑤她没有离开,依旧呆站在原地,行弯腰礼,目光扫过病房里的每个人,楚楚可怜的模样里掺杂着一股不卖掉面包绝不离开的“黏人”劲儿,让人甚是生厌。我暗自庆幸:幸亏丈夫不在,否则他定招架不住她这可怜样儿。病房里的人不再理会她,任她站在那里,也不和她目光对接,五分钟后,她提着袋子弯腰退出了病房。

⑥第二天,我能下地自己走动了。下午病房门被推开,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帮帮我吧。”说完便立在原地,不待够分五钟她是不会离开的,但这次大家都懒得和她对话,把她当空气一般。我看不下去了,说:“大家不想买面包,你待多久也没用。”她仿佛没有听见,还呆立在那里。“好个倔丫头,越这样,我们越不买。”她退出病房后,大家一致这样决定。

⑦以后的每天下午,小女孩准时光顾病房。她一进病房,大家就假装睡觉,连看都不看她,但也有病人脾气不好,会把她赶出病房,“砰”的一声把她关在病房门外。

⑧这天,丈夫一早过来,我和他说起卖面包的事情,他竟勃然大怒,对我一顿数落,说我心理阴暗,没有同情心,小女孩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推销面包而已,她没有乞讨,没有欺骗,她卖的面包味道也不错,只是在病房里多待几分钟而已,不买也就罢了,你怎么能够去讽刺她,赶她走……我不想争辩,偷偷把他兜里的钱都没收了,哼,等下午那个小女孩再来卖面包,我看他用什么买。

⑨整整一天,小女孩都没出现。第二天,第三天,她都没来,我反而有点牵挂了,是不是我刺激或伤到她了?

⑩第四天办出院手续时,我悄悄向护士打听。护士告诉我,小女孩患有哮喘和先天性脊柱弯曲,医院知道她的情况,特许她在病房里卖面包,为了不影响到患者休息,规定她一个病房最多只能停留五分钟。

⑪“那她这几天怎么没来?”我怯生生地问。

⑫“这几天天冷,肯定是哮喘病犯了。”

⑬“那她应该进病房走一圈,没人买就早点回家呀。”

⑭“她有智力缺陷,让她最多停留五分钟,她就停留五分钟,不管人家买不买;或许,她觉得在规定的时间内努力推销她的面包,心里才坦然。”

⑮我走出护士站,丈夫正等着我。“我想给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留封信。”我的提议丈夫马上赞同,我把信交给了护士,请她转交。出了医院,丈夫问我写了啥,我说,什么都没写,就是把没收你的零花钱都塞到了信封里。

(选自《读者》2016年第11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 小说有两条线索:“我”遇到小女孩——误解小女孩——向小女孩致歉;“我”反对买面包——没收老公零花钱——消除误会。

B. 小女孩第一次来病房卖面包时,假装不会说话,来骗取大家的同情心,第二次来时见装哑的办法不奏效,便开口推销自己的面包。

C. “我”出院那天,“老公”听我说起小女孩的事情,“对我一顿数落,说我心理阴暗”,是因为“我”鼓动大家不要买小女孩的面包。

D. “什么都没写,就是把没收你的零花钱都塞到了信封里”,这一行为表现了“我”对小女孩实际的帮助,也表现了“我”真诚的歉意。

E. 医院关怀小女孩,老公爱护小女孩,连“我”也向小女孩致歉,小说传达出了一种浓浓的暖意,温暖着人间,温暖着社会,体现着正能量。

2.“老公”是出场不多的人物,小说是怎样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

3.这篇小说带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小说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绘,字元素,绵竹人。少而奇警,读书五行俱下,名闻西州。进士上第,通判荆南。为开封推官,遇事迎刃而解,诸吏惟日不足,绘未午率沛然。仁宗爱其才,欲超置侍从,执政见其年少,不用。以母老,请知眉州,徙兴元府。吏请摄穿窬盗库缣者,绘就视之,踪迹不类人所出入,则曰: “我知之矣。”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神宗立,召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诏遣内侍王中正、李舜举等使陕西,绘言:“陛下新即位,天下拭目以观初政。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曾公亮请以其子判登闻鼓院,用所厚曾巩为史官。绘争曰:“公 亮 持 国 名 器 视 如 己 物 向 者 公 亮 官 越 占 民 田 为 郡 守 绳 治 时 巩 父 易 占 亦 官 越 深 庇 之 用 巩 私 也。”帝为寝其命。绘亦解谏职,改侍读,绘固辞,滕甫言于帝。帝诏甫曰:“绘抗迹孤远,立朝寡援,不畏强御,知无不为。朕一见许其忠荩,擢置言职,信之亦笃矣。今日之除,盖难与宰相并立于轻重之间,姑令少避尔,卿其谕朕意。”绘曰:“谏官不得其言则去,经筵非姑息之地。”卒不拜。未阅月,复知谏院,为御史中丞。时安石用事,贤士多谢去。绘言:“老成之人,不可不惜。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陛下可不思其故乎?”免役法行,绘陈十害。安石使曾布疏其说。诏绘分析,固执前议,遂罢,知亳州。元祐初,复天章阁待制。卒,年六十二。

(《宋史·杨绘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B. 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C. 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D. 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制诰,是帝王所下文告及命令的统称;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为官职名。

B. 卿,在古代可以用来代表“你”,但只用于君称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C. 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为“经筵”。

D. 致仕,指官员退休或辞职归家。致仕约起源于周代,西汉以后逐渐形成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绘聪明能干。少年杨绘以爱读书名闻西州,为官后表现出极强的办事能力,如为开封推官时,他的办事效率比其他官员都高。

B. 杨绘很有个性。与宰相曾公亮产生矛盾之后,皇帝解除了他的谏官职务,对他失去信任,贬他为侍读,杨绘拒绝了这一任命。

C. 杨绘坚持己见。杨绘认为王安石实施的“免役法”有十大危害,他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反对意见,却因此被降职。

D. 杨绘仕途坎坷。虽然才华出众,却因年少而不被当权者重用;后来又分别因为反对曾公亮和王安石而被罢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

(2)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 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 颔联的“故作”是没有丝毫贬义的,它不是忸怩作态,而是在她的“冰容”之外的另一种性格,即是她的与人为乐,她的朴实。

D. 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E. 诗的尾联用自己敬仰前辈诗作,表明梅花高洁,古今同赞。

2.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红梅的?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送东阳马生序》文末最能概括求学经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一个积极上进的人,看到他人的长处,就会主动向那人看齐;看到他人的不足,就会如《论语》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那样认真反思自己。

(3)《师说》中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奇葩说》第三季冠亚军争夺战中,“宝岛辩魂”黄执中在对决中力克姜思达,众望所归,成为第三季的“奇葩之王”。他也是继马薇薇、邱晨之后,《奇葩说》迎来的第三位“辩论咖”冠军。

B.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庆市也进入了城市大建设的阶段,如何建设、规划、管理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是各级管理者要认真考虑的。

C. 二孩政策全面放开,许多期盼已久的夫妇却放弃了要“二宝”的打算,其主要原因不是观念的变化,也不是经济、精力等方面的压力太大,而是“大宝”的坚决反对。

D. 某省从今年起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且要通过招生考试政策拓宽足球人才成长渠道,培养优秀足球后备人才。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下列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刘小玉教授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外语尚不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②互联网+时代,社会快速发展,创客辈出,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要登高自卑,脚踏实地。

    ③今年大庆的冬天似乎来得很突然,刚刚还只是凉风习习,刹那间寒流狼奔豕突,气温一下子降了好几度。

    ④尽管只得了一个纪念奖,但是小欧对雪雕的热爱却一发而不可收拾。从此,年年的雪雕比赛她都要报名参加,并在比赛中多次获奖。

    ⑤在中国古代底层,农民过着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终年胼手胝足,创造着他们所属时代的绝大部分物质财富。

    ⑥徐悠发起的“顺风车”活动是爱心活动,车主们都是怀着做好事做善事的心来的,我们提倡做好事更要有好的回报,这样社会上好人好事才会可持续发展,才会细水长流

A. ②⑤⑥    B. ②④⑤    C. ①④⑥    D. ①③⑥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古董家具  ①  是实用器物,  ②   是文化的载体,沉淀着古人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感悟。        古家具的修复是技术问题,更是一门学问。它要求修复者对古器物承载的文化内涵心存敬畏,读懂弄通,再谨慎修复。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不仅    还         /        不仅    或者    然后

B. 不仅    也         因此    不单    /        然后

C. 不但    而且     然而    不仅    随后    /

D. 虽然    但是     所以    /        并且    然后

 

六、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无根萍是全世界最小的开花植物。它本来不具备生存和发展的优势,,反而生机蓬勃地开拓出一个广袤的萍的世界。无根萍生存之道有两大绝招。。它可以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在36小时内长出一个新的植物体。第二个绝招是不断“缩小”“退化”。一般生物是顺向演化的,但无根萍。演化到最后阶段,它几乎简化成了“一团细胞”,花只剩一枚雄蕊和一枚雌蕊。这种简单的构造使它更容易大量复制繁殖和传播。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请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简要说明画面的主要内容,并揭示漫画的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1)画面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

(2)漫画的寓意(不超过20字)

 

七、材料作文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麻雀遇事爱发表评论。一天,麻雀看见地面冒出一个嫩绿的小点,把附近的泥土都拱了起来,便飞近问道:“你是什么?”“竹笋。”一个细弱的声音应道,“我想冒出来……”“冒出来?”麻雀笑得前仰后合,“你有多大能耐?还是识趣点,乖乖地躺着吧!”

麻雀飞到一株桃树枝丫上,见一只蜜蜂“嗡嗡”地在花间飞动。“你在干什么?”“我想采集花蜜,酿一缸蜜……”“想酿蜜?”麻雀边叫边笑,“这肯定是灯草搭桥白费劲儿,眼前春光烂漫,何不趁机乐一乐,而去干这等蠢事?”它评论一番后,快活地飞走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有一天,麻雀又经过这一带,它惊讶地看到一根新竹挺立着指向天空;一缸才取出的蜂蜜摆在蜂巢边,一只小蜜蜂飞在缸边甜甜地笑……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文体自定,标题自拟;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