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小题。 王道是先秦儒家政治思想中的核心理念,其实质是以理想的政治之道建立理想的人间秩序。从现代政治学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顶层制度设计。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中,先秦诸子们感受到了由于社会无秩序所带来的生死离别以及无穷无尽的战争造成的痛苦与无奈。因此,他们首先要追求的是用一种思想去为社会的稳定与统一奠定理论基础。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也就没有条件开展各种可能理想的生活,而所谓的“自由”也就无从谈起。这种对稳定秩序的渴求成了当时人们共同的心愿。 从现有的文献当中可知,在儒家产生以前,“王道”思想就已经存在了。西周末年,社会矛盾重重,内忧外患。钱穆在其《国史大纲》中对此评论道:“及平王东迁,以弑父嫌疑,不为正义所归附,而周室为天下共主之威信扫地以尽,此下遂成春秋之霸局。”由于生产力发展,人权呼声高涨,伴随着西周初期封邦建国的“国野制”崩溃而带来的动荡的社会环境,过去曾经彰显于稳定统一的秩序中的“王道”思想也变得幽暗不明,岌岌可危。在这种动乱的环境下,士大夫们都希望借助诸侯的力量,建立一个和平安定的太平社会。所以孔子常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又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当齐景公向孔子讨教如何执政的时候,他回答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孔子首先追求的是用礼义名分思想去建立并维持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 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在最具权威的孔子语录《论语》中没有对“王道”概念进行过直接论述,而《礼记·乡饮酒义》中却有记载孔子语云:“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后文便接着有对此句话的解释:“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彼国安而天下安,故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另外,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中记载:“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馀君。”可见,孔子的思想体系完全包含王道理念,并且内容更加充实具体。如孔子对古代圣王极为推崇,并把他们所尊奉的信仰称为先王之道。在《论语》中有大量对“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赞美,他们都是孔子心中有德且有位的“盛德大业”的人物。他们共同的人格特点是“内圣而外王”。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内心修养好了,达到仁的境界,然后再通过具体的政策将仁心推广出去,从而达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的境界。这种利民、使民、治民的思想在《论语>中有很多的论述。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为政》)由此可知:孔子虽然没有直接论述“王道”这一概念,但可以说他既是上古以来王道思想的继承人,更是王道信仰的再造者。 (节选自《王道思想的“源”与“流”》,作者邓梦军,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王道是先秦儒家基于白上而下的顶层制度设计思考而形成的政治思想中的核心理念,其实质是以理想的政治之道建立理想的人间秩序。 B. 由于社会无秩序带来的生死离别以及无穷无尽的战争造成的痛苦与无奈深刻影响了先秦诸子,对稳定秩序的渴求成了人们共同的心愿。 C. 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就没有理想的生活,所谓“自由”就无从谈起,先秦诸子们追求用一种思想去为社会的稳定与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D. 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虽然没有在《论语》中直接论述“王道”这一概念,但他既是上古王道思想的继承人,更是王道信仰的再造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论西周末年社会矛盾重重、内忧外患的现状时,谈到的“不为正义所归附”中的“正义”指的就是“王道”。 B. 孔子在回答齐景公讨教如何执政时有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点,说明他追求用礼义名分思想建立并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 C. 《礼记·乡饮酒义》中孔子“知王道之易易也”和司马迁《史记》中“是以孔子明王道”的记载说明了孔子的思想体系包含王道理念。 D. 孔子在《论语》对“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赞美,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他们是有德且有位的人物,他们都能“内圣而外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国野制”崩溃带来社会环境的动荡,原来稳定统一秩序中的“王道”思想变得岌岌可危,士大夫们希望建立一个和平安定的太平社会。 B. 孔子所说的“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和“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表现了他对时局的不满和对王道寄予的厚望。 C. 孔子认为古代圣王“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这“五行”“足以正身安国”,并将之称为“先王之道”。 D. 利民、使民、治民的思想在《论语》中有很多的论述,孔子认为君王应当修养内心,达到“仁”,然后再通过具体政策将仁心推广出去。
|
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名士的背影——汪曾祺其人其文 汪曾祺出生在江苏高邮一个有着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士大夫家庭。他的祖父是清末拔贡,写得一手好文章,同时还兼具一点儿诗人气质。而他的父亲汪菊生更是一位多才多艺、带有名士色彩的人。这位兴趣广泛、才华横溢的父亲还很随和,从不像古板的八股先生那样教育孩子,而是将他当朋友看待,喝酒时给儿子也倒上一杯,抽烟时给儿子也分上一支,而且先给儿子点上火。汪曾祺初恋时写情书,他竟然在一边出谋划策。这种宽松和谐而又充满浓厚文化气息的成长环境,深刻地影响了汪曾祺的个性。可以说,汪曾祺身上那种富有才情、天真散漫的气质,早在童年时期便已打下深深的烙印了。 在西南联大,汪曾祺最为景仰的三位老师中,闻一多是最可称名士的。他走进教室,便点燃烟斗,有时抽卷烟,就问学生:“你们谁抽?”于是讲台上下老师和学生一起喷云吐雾,汪曾祺自然也在其中。另外一位老师沈从文,汪曾祺曾评价他说:“沈先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非常容易动情,非常容易受感动。他对生活,对人,对祖国的山河草木都充满感情,对什么都爱着,用一颗蔼然仁者之心爱着。”闻一多对汪曾祺名士气质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外在;沈从文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内在,他后来的为人、为文,都能看到乃师沈从文淡泊、从容、温情的影子。 有的名士是锋芒毕露的,刚硬而决绝,像一支剑、一团火,比如嵇康。而有的名士则是刚柔并济的,温润而坚毅,像一杯酒、一块玉,比如陶渊明。汪曾祺的名士范儿,离后者更近点儿。说“近点儿”,是因为他和陶渊明还略有不同。陶渊明是徘徊在出世入世之间的,而汪曾祺则完完全全是入世的。入世和名士放在一块,好像有点儿不和谐,但汪曾祺恰恰就是一个入世的名士。他入世,但不佞世。汪曾祺自己说:“我追求的是和谐”。此和谐不是政治术语,而是一种生活情调,一种人生境界。 汪曾祺追求和谐的这种“另类名士”气质,同他儒家为主、道家为辅的人格构成有很大关系。他坦言:“我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我认为儒家是讲人情的,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思想。”何为儒家的人情?当然就是浓厚的现世关怀情结。但儒家的现世关怀,和与自然的和谐是分不开的,二者融合在一起,便是一种“诗性人格”。汪曾祺又极为讲原则,儒家思想中士的坚守、自重,在他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他从不肯利用朋友为自己谋取方便。作为一名作家,他的这种坚守更体现在对文学标准始终不渝的独立见解上。 仅仅是儒家,还不足以成就他的人生境界,也不足以玉成他小说、散文创作的田园风格。再诗性的人格,只要“爱人”、“入世”,便不得不有所追求——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而有所追求,便容易为得失挂怀,陷入烦恼困顿中。汪曾祺一生淡泊名利、潇洒从容,尤其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始终以从容、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煎熬和折磨,这与道家的影响有很大关系。不论何种境地,汪曾祺都能保持一颗平静、旷达的心,并积极去创造诗意、优美的文学与人生。 可叹的是,汪曾祺这位名士,大半生都活在一个“去名士化”的土壤里。他的可贵在此,他的落寞也在此。读汪曾祺的文章,经常会感到时代背景的淡化,或者向已经消逝的过往的偏向。汪曾祺自己也承认:“我的小说多写故人往事,所反映的是一个已经消逝的或正在消逝的时代。”这恐怕不能简单地以怀旧情结来解释。汪曾祺的散文里,有好大一部分是写饮食的,时代背景的淡化也好,消逝的过往也好,就散文来说,没有比写饮食更适合的题材了。 更难得的是,汪曾祺的饮食散文里往往又蕴含着丰富的风俗人文、历史考据,名士的情趣与文人的素养二美得兼,一时并见。若问,名士和美食家有必然联系吗?如果一概而论,并非如此;可是要说汪曾祺,那二者的联系确确实实是必然的。如果没有美食家的这层角色,汪曾祺的名士气质就失色不少;如果没有这种名士范儿呢,那汪曾祺也就只不过是个过得去的美食家而已。 名士汪曾祺已离我们而去,但读者并没有忘记这个“老头儿”,他的书一印再印,尤其以饮食散文最受欢迎。相信很多人像我一样,把汪曾祺视为自己最喜爱的当代作家。其实仔细想一想,如果不是因为他这个人,我们还会如此喜爱他的文吗?当我们推崇什么的时候,往往也就是我们缺乏什么的时候。当今并不缺乏作家,甚至也不缺乏美食家,可是汪曾祺走后,我们放眼四望,却难得再觅一位如此率真、潇洒、从容而又有才情的名士了。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汪曾祺一生经历的大事可谓多矣,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其作品具有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特点,使读者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中国作家网) ②汪曾祺的的文字才真是有韵味,比他的老师沈从文更白、更现代、更畅达。他的白话之白,是有着真正文字的贵气。汪先生文字的贵气渊源有自,因他是传统文化的薪火传人,在文脉上是没有断过气的。 (何立伟评汪曾祺) ③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贾平凹评汪曾祺) 1.下列对材料和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闻一多对汪曾祺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外在的;沈从文对生活、对人、对祖国的山河草木都充满感情,这份蔼然仁者之心则在内在上使汪曾祺的文风表现出淡泊、从容、温情。 B. 嵇康是锋芒毕露、刚毅而决绝的名士,如一支剑、一团火;陶渊明则是温润如一块玉、一杯酒,刚柔并济。而汪曾祺则是出于二者的中间状态,是一种另类的名士。 C. 汪曾祺写饮食的散文中,都没有时代背景的出现,都是偏向已经消逝的过往。这仅仅是表达一种怀旧情绪。如《端午的鸡蛋》就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D. 当我们推崇什么的时候,往往也就是我们缺乏什么的时候,所以,今天我们在怀念汪曾祺,其实就是因为我们今天已经没有了这样率真从容的名士了。 2.汪曾祺名士范儿的养成有着诸多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汪曾祺的作品有着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3.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画 痴 刘怀远 钱先生贫困,宋乡绅富奢,二人家境差距极大,却是画友。 宋乡绅隔三岔五请钱先生来家小酌;钱先生呢,叫吃就吃,叫喝就喝,抡起筷子冷着脸,绝不寒暄,吃罢饭抹嘴便走,也绝无回请。每次饭前,二人都会站到画案前,钱先生抱着双臂看宋乡绅写字作画,嘴却不闲,批评挖苦不绝于耳。被刻薄奚落的宋乡绅却如沐春风,笑吟吟地连连点头。过不了几天,又会请来钱先生,依然好酒好菜伺候着,只为两耳灌满批评和奚落。在宋乡绅眼中,方圆几十里,除了钱先生,再找不到能在书画上这么谈得来的人,特别是能一下点中宋乡绅运笔痛处的人。 一次,宋乡绅说,我的字、画总不长进,皆是因为无古人真迹可摹。钱先生点点头,众目所及都是有形无神的假画赝品,临摹多了,反而害处不浅。宋乡绅说,我独爱董其昌字画,天下都知董其昌的字画被康熙乾隆二帝尽数搜罗入宫,民间哪还得见真品? 钱先生端起一杯老酒,慢悠悠地一笑说,千层网过,也有漏网之鱼。宋乡绅品出了其中意味,忙施礼道,难怪兄台画风古朴,飘逸传神,似得董氏技法,恳请兄台家藏真迹让我一饱眼福!钱先生说,我家徒四壁,隔夜米粮都没有,哪里还有古人字画,我只是这样说说。 自此,夜黑风高时分,宋乡绅灯笼都不提,就去钱先生家转上一圈。到了门前,并不进去,只是悄无声息地朝里偷窥。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天晚上,宋乡绅黑夜中的眼睛瞪圆了:油灯摇曳出的昏黄中,墙上挂着一幅山水画卷,钱先生正站在画前,细细品味揣摩。宋乡绅窥了半天,终于忍不住去叩门,里面惊慌地问,谁呀?宋乡绅忙说,年兄,是我。 好一会儿,门才开了,钱先生拦在门口:深夜何事? 宋乡绅说,从此路过,见你没睡,就叩门叨扰,不请我进去喝杯茶? 钱先生才极不情愿地让他进去。 墙上,已没有了字画。案上,却有墨迹未干的画卷。宋乡绅细细看了,那山,那水,那一叶小舟,那几株松柏,皆丰神独绝,如清风吹拂,微云卷舒,无不如出自董其昌之手。宋乡绅说,年兄,你这是才摹的,快拿出真迹让在下过眼。 钱先生说,拿什么,我不过随手涂鸦而已。 宋乡绅说,我刚在外面都看见了,别再瞒我了。 钱先生顿时口吃起来,祖上有训,绝……不让外人观看。 就让我看上一眼吧。宋乡绅紧紧拉住钱先生的手央求道。 钱先生望望一把胡须的宋乡绅,叹口气说,也罢,你我交好多年,今天就是落个不孝之名,也让您看一眼。 钱先生去净了手,才从柜子里拿出一轴画,慢慢展开。宋乡绅眼前一亮,顿觉神清气爽,待要细细品味时,画卷已收起。宋乡绅说,我再好好细品。钱先生说,祖训当头,请兄莫再逼我。 宋乡绅说,年兄守着宝贝饿肚子,不如把画转给我,尽享后半世富贵。钱先生说,即使腹中无过夜米,看上几眼画卷,也如饮甘饴。 第二天一早,宋乡绅又来了,让仆人担着一担金银,和钱先生说,除却田地房屋,这是我全部所有,只求兄台转让画卷。钱先生说,谢谢抬举,恕难从命。 兄台不想过富庶日子?钱先生微微一笑:画轴在手,朝看彩云,暮伴明月,别无他求。 宋乡绅说,我若强求呢? 钱先生拉长了脸:在下会与画卷同作灰烬。 隔一日,宋乡绅又请钱先生去饮酒,钱先生一口拒绝。 过几日,钱先生出去访友,回来后家中凌乱,每个角落都被翻动,而家里却没有少什么。钱先生偷偷查看后,心方落地。 半年后,宋家送了信来,说宋乡绅生命垂危,要见钱先生一面。钱先生无奈地一笑,沉思片刻,从带虫的米缸里扒出一轴画笼进袖筒,跟上来人去了宋家。 宋乡绅面色灰槁,说话有气无力,拉住钱先生掉下眼泪:兄台,我命休矣。临终前,我只想细细品读董其昌真迹一晚,望兄台体恤将死之人。 临来时,我已想到你病症的根源在此。钱先生掏出画轴,递给宋乡绅说,但请兄台爱惜,并望兄台早日康复。不过,明早日出之时,我来取画。 第二天天刚放亮,钱先生来到宋家。宋家大门洞开,正屋中央摆放着半担金银,却无一人。钱先生一直等到月亮升起,也不见宋家人回来。 钱先生长叹一声,这个画痴呀,把什么都舍弃了。 他把宋乡绅的门锁好,依然回到自己的茅屋。 宋乡绅从此杳无音讯。而钱先生依然会在夜深人静时发呆,品画。只不过每次他都像做贼一样,仔细观察四周后,才净手焚香,从隐秘处拿出一轴古画,静心研习。寂寞中的他有时也想,宋乡绅会携了画带着一家老小去哪里呢?这个宋乡绅啊,只知我是丹青高手,却不知我也是临摹做旧的行家呐! (选自《小说月刊》2016年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宋乡绅好酒好菜招待钱先生,还对他的刻薄奚落笑脸相迎,是因为方圆十几里再找不到能在书画上谈得来的人。 B. 宋乡绅热爱书画,待人和热忱,细心周到,钱先生一句“千层网过,也有漏网之鱼”,他便品出其中意味。 C. 钱先生尖酸刻薄,冷漠吝啬,宋乡绅窥到他在揣摩董其昌字画来敲门时,他警惕地拦在门口,极不情愿让他进去。 D. 小说叙事简洁紧凑,篇幅不长却能曲折起伏,耐人寻味。从品画、窥画、求画、骗画的情节中有效地彰显人物形象。 E. 小说注重细节描写,也善用动作和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钱先生先后从柜子、米缸抽出画卷,可见他对画的爱惜。 2.小说结尾画线句子可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3.钱先生既是丹青高手,又是临摹做旧的行家,却依然清贫,你怎么看待这个小说人物?请简要分析。
|
4.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原杰,字子英,阳城人。正统十年进士。巡按江西,捕诛剧盗,奸宄敛迹。复按顺天诸府。大水,牧官马者乏刍,马多毙,有司责偿,杰请免之。开中盐引入米振饥。疏入为部所格,景帝卒从杰议,超擢江西按察使。发宁王奠培淫乱事,革其护卫。治行闻,赐诰旌异。 成化二年就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岁凶振救,民无流移。召为户部左侍郎。时黄河迁决不常,彼陷则此淤。军民就淤垦种。奸徒指为园场屯地,献王府邀赏,王府辄据有之。杰请献者谪戍,并罪受献者。从之。江西盗起,以杰尝再莅其地得民,诏往治。捕戮六百余人,余悉解散。 荆、襄流民数十万,朝廷以为忧。祭酒周洪谟尝著《流民图说》,谓当增置府县,听附籍为编氓,可实襄、邓户口,俾数百年无患。都御史李宾以闻帝善之遂命杰出抚遍历山溪宣朝廷德意诸流民欣然愿附籍。其初至,无产及平时顽梗者,驱还其乡,而附籍者用轻则定田赋。民大悦。因相地势,以襄阳所辖郧县居竹、房、上津、商、洛诸县中,道路四达,去襄阳五百余里。山林阻深,将吏鲜至,猝有盗贼,府难遥制。乃拓其城,置郧阳府,以县附之。又于西安增山阳,南阳增南召、桐柏,汝州增伊阳,各隶其旧府。制既定,荐知邓州吴远为郧阳知府,诸县皆择邻境良吏为之。流人得所,四境乂安。将还,以地界湖广、河南、陕西,事无统纪,因荐御史吴道宏自代。诏即擢道宏大理少卿,抚治郧阳、襄阳等六府。郧阳之有抚治,自此始也。杰以功进右都御史。 杰数扬历于外,既居内台,不欲出。荆、襄之命,非其意也。事竣,急请还朝。会南京兵部缺尚书,以杰任之。杰疏辞。不许。遂卒于南阳,年六十一。郧、襄民为立祠,诏赠太子太保。 (选自《明史,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都御史李宾以闻帝/善之/遂命杰出抚/遍历山溪宣朝廷德意/诸流民欣然愿附籍。 B. 都御史李宾以闻/帝善之/遂命杰出抚/遍历山溪/宣朝廷德意/诸流民欣然愿附籍。 C. 都御史李宾以闻/帝善之/遂命杰出抚/遍历山溪/宣朝廷/德意诸流民欣然愿附籍。 D. 都御史李宾以闻帝/善之/遂命杰出抚遍历山溪/宣朝廷德意/诸流民欣然愿附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F ) A. 按察使,明代“三司”之一,负责地方刑法诉讼政务,兼有司法和监察的职能。 B. 谪戍,因犯罪而流放到边远地区,担任守卫。《过秦论》中有“谪戍之众”一说。 C. 知府,中国古代州府最高长官,主要职能的宣布国家政令,地方守卫和征收赋税。 D. 赠,追赠、赠谥,指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可赠予称号或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原杰执法严明,惩治盗贼从不手软,先后两次在江西捕诛剧盗,捕戮众贼,解散从犯,保障地方安宁。 B. 原杰执法公正,不畏豪强。在担任江西按察使时曾揭发宁王淫乱罪行,并革除他的护卫,受到皇上表彰。 C. 原杰注重实地考察,政绩显著。在安抚荆襄流民时,考察地势设置府县,有政绩却不自夸,把功劳归于吴道宏 D. 原杰关注民生,深得百姓爱戴。江西水灾致马屁饿死,他请求减免赔偿;荒年开仓赈济,使百姓免于流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江西盗起,以杰尝再莅其地得民,诏往治。捕戮六百余人,余悉解散。 (2)山林阻深,将吏鲜至,猝有盗贼,府难遥制。乃拓其城,置郧阳府,以县附之。
|
5.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深秋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的“霜空”“木叶稀”等词营造了寂寥、萧瑟的深秋氛围,为诗人“初行郊野”“独寻荒径”时内心的孤独失落做好铺垫。 B. 颔联一个“频”字,意指频繁、多次。频忆故乡事,可见诗人奔波在外,心中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他乡游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C. 诗歌前两联写景叙事,通过写景营造深秋寂寥萧瑟的氛围以及叙述诗人行走在郊野荒径,引出后面羁旅之愁和思乡之情。 D. “娟娟唯有西林月”中,“唯有”一词道出诗人晚归山居,既无亲友相伴,又无诗酒声乐的冷清,“不惜清光”也看出月的大方爽朗。 2.这首诗的颈联与王维《山居秋暝》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相比,在意境上有何不同?抒发的情感有什么区别?
|
6. 难度:简单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表现急流和瀑布发出巨大喧闹声,冲击山崖,石块滚滚而下的两句诗是:“ , ”。 (2)《归去来兮辞》中表达陶渊明身陷官场误入歧途,终于明白过去的错误无法挽回,未来仍可补救的两句诗是:“ , ”。 (3)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朝的过失是什么?文中表明他观点的一句话是:“ ”。
|
7.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1)想当初,慈禧太后的陵寝造得多么坚固,曾几何时,还是禁不住军阀孙殿英的火药爆破,落了个一片狼藉。 (2)今天在各条战线上干工作、起作用,在艰苦条件下任劳任怨,鞠躬尽瘁的多数人是新中国成立培养出来的一代知识分子。 (3)科研人员要想成功,必须做到静心治学,要耐住寂寞,师心自用,刻苦钻研,正如科学家丘成桐所说:“好的科学家首先要坐得住。” (4)对日本肆意篡改教科书,美化侵略历史的行径,亚洲各国纷纷口诛笔伐,用正义的力量声讨日本无知、无耻的行为。 (5)虽然身体不是很好,但老王还是一直热衷于收藏,每当得到心仪的藏品,喜悦的心情总让他如坐春风,夜不成寐。 (6)泰山的岱庙、曲阜的孔庙,都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建筑,它们古朴典雅,庄严肃穆,气宇轩昂,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 A. (1)(4)(6) B. (2)(5)(6) C. (1)(2)(4) D. (2)(3)(4)
|
8.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近日,一则消息引起广泛关注。消息称,中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能对终极抗生素产生强耐药性的基因向人类发出了挑战。 B. 有人认为,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公平与否,改革最应捍卫的目标也是公平。社会关注教育改革,很大程度上也是处于对教育公平的关切。 C. 成功的基础是奋斗,奋斗的收获是成功,无数成功者的成长过程告诉我们:天下唯有不畏艰难而奋斗的人,才能登上成功的高峰。 D. 雾霾天气的形成既有气象条件的影响,也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增加有关,为减少雾霾,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大气环境治理和保护。
|
9. 难度:中等 | |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学习《论语》之前,①能先阅读《孔子世家》,②可以对孔子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③更好地学习《论语》。《孔子世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④屡遭打击、排斥、嘲讽,⑤被围困的时候也仍然壮心不改的形象。 ① ② ③ ④ ⑤ A. 如果 便 / 虽然 但是 B. 只要 就 因此 既 又 C. 如果 就 从而 即使 甚至 D. / 那么 因此 甚至 哪怕
|
10. 难度:中等 |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5 分)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意思是可游、可居、可望。其中, ① 。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②____________,也同样要“望”。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在园林建筑艺术中,③____________,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④____________,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丰富了。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望”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以小见大,从而获得了⑤____________。。
|
11. 难度:中等 | |
下面是某学校将在离校有十公里距离的孔庙举行“成人典礼”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75 字。(5 分)
|
1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材料一 天津市妇联儿童部开展了别开生面的“家风家训故事会”活动,十名身穿红色华服坎肩的孩子,双手捧茶,面对慈祥的爷爷奶奶,用传统礼仪向长辈鞠躬敬茶,几位长者眼中含着激动的泪水,备感幸福……据活动发起人王建环校长介绍,他们的工作就是在家庭中提倡“孝老爱亲”的美德,用一种仪式感很强的方法以及时尚的文化元素,引导儿童孝老敬贤。 材料二:在羊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希望党员干部高度重视“家风建设”。的确,好“家风”是道“防火墙”。 这两则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