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坎坷/不落窠臼 盘桓/城垣 转圈/圈养 骁勇/肖像权 B. 媲美/包庇 甲胃/压轴 悲恸/恫吓 大阪/皈依 C. 兴许/幸亏 市侩/污秽 强迫/倔强 韬略/叨扰 D. 痉挛/靓妆 噱头/戏谑 开拓/拓本 祛除/曲尽其妙
|
2. 难度:中等 |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晋级 清一色 指手画脚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B. 坐镇 侦查兵 开源截流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C. 精典 解人颐 在建项目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D. 威慑 绿茵场 竹爆平安 言者无罪,闻者足诫
|
3. 难度:中等 | |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表哥”杨达才的落马警示广大党员干部,务必保持清醒头脑,既不要把自己降格为“名牌”的粉丝,更不能让“名牌” 清正廉洁的公仆本色。 ②在新经济领域内,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是提高自身的核心技术竞争力,而不能一味寄希望于投资并购,倘若竞争力低下,再多并购也是 。 ③盐城市盐都农行郭猛分理处的丁德群l9年如一日,不辞辛苦, 照料高位截瘫的妻子,其感人至深的故事早已成为当地美谈。 ④王瑶先生为《中古文学史论》撰写《自序》时提及:“在属稿期间,每一篇写成后,我都先请朱佩弦老师过目,得到的启示和指正非常多。已故的闻一多老师,也曾给过我不少的 。” A. 消释 枉然 细心 教正 B. 销蚀 枉然 悉心 教正 C. 销蚀 惘然 细心 校正 D. 消释 惘然 悉心 校正
|
4.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奥运会开幕式上那铿锵有力、整齐划一的鼓声响起时,一向沉稳的父亲拍案而起,兴奋得叫起来。 B. 在工作学习中,小错误也不能放过,须知集腋成裘,小错积多了,也会对工作学习造成大的损害。 C. 有报道说,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80多个城市先后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许多中小城市居然当仁不让,不遗余力打造“百万人口大城市”。 D. 在不清楚事情原委时,面对他们的争论,我们最好先作壁上观。
|
5.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去年年底,一位名叫奇尔莱德的英国男子在其任职公司组织的圣诞聚会上狂跳“骑马舞”时,因急性心力衰竭突然猝死,真可谓乐极生悲。 B. 山东省在全国率先打破高考户籍限制,从2014年起,凡在山东省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无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 C. “居者有其屋” 一直是人们的基本生活要求,房屋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住房条件是高质量生活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D. 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新加坡召开,本次会议同期举办“未来之声”活动,将邀请约百名来自各经济体的学生代表和指导老师来参加了活动。
|
6. 难度:中等 |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画的创新 周子牛 中国画的创新是指中国画外延的广度和内涵的深度的创新。外延的广度主要是指题材的广泛,内涵的深度则是指内蕴的丰富。 当今的中国,处在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阶段。多元文化共存共荣,文化的全球化日益推进,中国画创新的外延广度必须紧随时代的发展,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下做深入的思考、艰辛的探索。要吸纳姊妹艺术的创新理念,丰富中国画的创作,比如艺术设计中的概念设计理念、动漫中的卡通画思路等等,都可以作为中国画创新广度的有益元素,当然,姊妹艺术中肯定有一些不利的因素,美术的创新中也有一些不雅的现象,应当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中国画内涵的深度是表现手法的成熟和内在情感的饱满。中国画是和中国文化相伴而行的。书画同源,在表现形式上是平面的,它不同于西方的油画。西方油画从雕塑、建筑中发展而来,在视角层面有较强的立体塑造感。中国画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过西方油画的影响,尤其在近代,一批留学西方的画家归国后对中国画的改造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甚至有人提出“笔墨等于零”的创作理念,极端地将中国画西方化。但是,中国画毕竟是姓“中”的。中国画的深度探索还是在人文精神上,注重的应该是作品的内涵。中国画的根和源是中国文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画的崇高境界,偏离了这一指归还能叫“中国画”吗?因此,中国画在深度探索上要求画家必须专家化、学者化。一个中国画的画家首先要经过系统的专业技能的训练,在技能上达到“家”的基本要求:技进乎道。其次,要接受优良的文化理论培养,在学术修养上符合学者的基本素养。专家化、学者化完美结合基础之上的创新才是一个有高度的创新,这样的探索方是寄予希望的探索。 当然,中国画外延广度和内涵深度的创新必须有机结合,不可偏颇。有广度的深度内涵才能更为丰富,有深度的广度外延也就有了隽永的魔力。 中国画的创新同样必须遵循其基本规律,也就是美术界常说的“自律”和“他律”。“自律”就是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中国画的发展是个推陈出新的过程,因而,继承与创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继承是手段,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才是继承的目的。“他律”是指中国画与其它事物本质的必然联系。中国画的创新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和道德的教化有着本质的必然联系,而与哲学的本质联系尤为密切。哲学把一切社会现象上升到最高的精神状态,哲学也是社会现象发展的指导思想。因此,哲学的发展必然指导中国画的创新。其中,关于中国画的起源和创新,哲学家们提出了很多观点,这些哲学思想对中国画的创新提供了多个视角,开阔了中国画创新的空间。同时,“自律”和“他律”必须紧密地结合,始终贯穿于中国画的创新过程中,使中国画的创新沿着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发展,在不久的将来结出丰硕的成果。 (选自《新华副刊》,有删改) 1.关于“中国画的创新”,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中国画的创新是在外延的广度和内涵的深度上进行探索,这两方面的创新探索必须有机结合,不可偏颇。 B. 中国画的创新必须紧随时代的发展,在多元文化共存共荣、文化的全球化日益推进的背景下做深入的思考、艰辛的探索。 C. 中国画的创新要求画家必须专家化、学者化,在此基础之上的创新才是一个有高度的创新,在此基础之上的探索才是寄予希望的探索。 D. 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创新是继承的目的,中国画的创新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即处理好“自律”和“他律”的关系。 2.下列各项不合乎“中国画的创新”的做法的是 A. 中国画吸纳姊妹艺术的创新理念,如艺术设计中的概念设计理念、动漫中的卡通画思路等有益元素,以丰富其创作。 B. 近代,中国画被一批留学西方的画家改造,出现了“笔墨等于零”的创作理念,中国画被极力西方化。 C. 中国画的画家接受优良的文化理论培养,专家化、学者化完美结合,在此基础之上创作出具有崇高境界的中国画。 D. 中国画接受哲学家们提出的关于中国画起源和创新的很多观点,有了更多的视角,开阔了创作的空间。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中国画创新的外延的广度主要是指题材的广泛,内涵的深度大多体现在表现手法的成熟和内在情感的饱满上。 B. 注重内涵深度的中国画并不讲求视觉层面的效果,它不同于从雕塑、建筑中发展来的有较强的立体塑造感的西方油画。 C. 中国画的根和源是中国文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画的崇高境界,如果偏离了这一指归就不能叫“中国画”。 D. 只要“自律”和“他律”紧密地结合,始终贯穿于中国画的创新过程中,中国画在不久的将来就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
7. 难度:中等 | |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①,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②如家人。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廉③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④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⑤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⑥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 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注】①戆:鲁莽。②煦妪:温暖,暖和。③廉:查访。④申牍:申述的文书。⑤鞫:审。⑥计典:指古代对官吏三年政绩进行考核的大计之典。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旧设士舍,制其出入 制:限制 B. 一权量,定法度 一:统一 C. 卒定谳,论罪如律 论:议论 D. 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 坐:犯了…… 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吏得因缘为奸 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 B. 为言于总督,乃已 乃有二十八骑 C. 复欲于计典黜之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 D. 竟以劳卒于官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 3.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 ①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②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 ③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薄伏武臣 ④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⑤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气豁除 ⑥疏以入告,竟获谕旨免焉 A. ①②⑤ B. ③④⑥ C. ①②⑥ D. 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元淳于康熙年间考中进士,因廷对不为阅卷者喜欢,所以被置于二甲之中。 B. 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生疾苦。初任昌化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相率以力耕为业”,发展了当地农业生产,城中人口得以增多。 C. 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代理崖州事务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被诬陷,总督下令让琼州总兵“会讯”。陶元淳得知后上书申辩,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 D. 陶元淳厉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他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故于任上。 5.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 (2)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 (3)吾初下车,便劾谦吏,何以率属?
|
8.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云州秋望 屈大钧① 白草黄羊外,空闻觱篥②哀。 遥寻苏武庙,不上李陵台。 风助群鹰击,云随万马来。 关前无数柳,一夜落龙堆③。 【注】①屈大钧(1630-1696年),明末清初诗人。②觱篥:一种少数民族乐器。③龙堆:泛指西北边疆戈壁沙漠。 (1)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三、四两句的理解。 (2)简要赏析本诗的最后两句。
|
9. 难度:简单 |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2)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4)________________,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
10.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三个词语简要概括意境的特点。(4分) 意境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并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创造出来的新的意蕴和坑界。首先,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意境超越了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的一种哲理性的领悟和感受;因而,这种超越性会使审美者从当下的现实中超越出来进入一种自由境界。其次,人们进行审美活动时,会把此时、此地的情与景和彼时、彼地的情与景,通过时空转换融合在同一个意境中,并使人们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束缚,得到审美的心灵自由。另外,在审美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在人的思想意识领域中会创造一个完全独立于眼前的现实世界的审美世界、艺术世界,这种主客统一可以说是所有审美形态共同具有的内涵,而意境的主客统一是最为完整且有特殊含义的,其极致是“物我两忘”。
|
1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杨家埠年画的主要特点。不超过20字。 杨家埠木版年画始于明代,兴于清朝。根据农民点缀生活环境的实际需要,表现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神像类、金童子、山水花鸟、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同时也有反映民间生活、针砭时弊之作,但喜庆吉祥是杨家埠年画的主题。年画生产分绘画、雕刻、印刷、装裱等几道复杂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极为精细。做法是先将画稿勾出黑线稿,贴到刨平的梨木板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线版。待印出主线稿后,再分不同颜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后修版装裱而成。
|
12. 难度:中等 | |
为下列这条消息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 今年8月1日,广西桂林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的老母亲不慎走失,她的四个儿子放下手头工作四处寻觅已达两月有余。自9月17起,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征集“桂林失踪母亲”的有关线索。10月19日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栏目中破天荒地播发了一条“寻人启事”。在重阳前夕,这一非常举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有关事迹的层层披露,在政务微博、媒体微博及微博意见领袖们的努力下,中央电视台和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等携手5400万微博网友,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帮助孝子寻找走失母亲的爱心接力。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雪中六盘 张承志 ①离开沙沟和西吉滩,在大雪纷扬中,我们穿过了一片片斑驳错落的村寨,来到了单家集。一罐茶只喝了一口,我们便又穿过杨茂、姚杜,急急地前进了。干燥的雪在脚下“喳喳”作响,问答间已经能辨出方言的差异。西吉一别,即是隆德。我们踏着硬硬的薄雪,背上行装迈开大步,搭上手扶拖拉机越过隆德。我们的心在六盘。 ②人间的事就是这样,当一切都已远逝,当新的世界像江河浪涛一样卷持着自己浮沉而下的时候,人们有时会回忆起一个遥远的印象。随着成年,随着见识和缺憾的积累,人们会开始懂得这印象的可贵。因为它只这么闪烁一瞬,然后就消失,就熄灭,就永远失而不得了。它在消失和熄灭的时候,带走了你的一份青春和历史,当你知道已经真的失去了它的时候,你会感到额头上又添了一道皱纹,你的生命又衰老了一分。 ③我感谢六盘山,因为在我顺着它腰肢的崎岖小道向上攀登时,它为我唤醒了一个已经沉睡了的印象。那是一个十八岁的我,背负着六十斤重的行囊,在岷山山地的一座高山上行走的印象。六盘山雪路泞滑,路边灌木枝条上凝成银白的雪柱,山岩状如冰雪雕塑,白雪为悲壮的贫瘠山体披上了外衣,山间弥漫着沉甸甸的浓雾。眼前的景象,还有那急促的喘息和背上的汗水,双腿的沉重,都强烈地向我的肉体和心灵唤起着那个印象。那一天,我和一个背着一篓煤炭的农民并肩走在大雪覆盖的岷山道上,那农民被压弯的背和煤灰染黑的脸上流淌的道道汗水,还有那双在黑污中朝我闪着善良憨实的目光的眼睛,曾经给年轻的我带来过撞击般的感触。从那以后近二十年过去了。像我这样的人也能说:近二十年过去了。荒凉的岷山道,雪封的远山近村,脚上的冻伤和背上的重负,连同那个脸膛黑污,眼睛和善的驮炭人,都被忙碌的生涯淘去了,淡忘了。我只是朦胧中觉得自己心里似乎还存留着什么,它常常使我在奔波中稍稍定神的一瞬感到惶惑。 ④所以我感谢六盘山。哪怕是短暂的接触也好,哪怕我还远远不能洞知和理解;尽管我仍然只能再去投身于我的奔波世界,尽管我深知当我们在顶峰欢呼雀跃之后,朝下山道上迈出一步就有可能是对这座山峰的永诀——我仍然感谢六盘山。它在我成年的心里唤醒的那个印象已经再也不会沉睡了。当我望着在雪幕后雄伟地缓缓升起的、那颜色灰蒙的静默大山,望着它身上鳞甲般的丛丛树木,望着它襟裾下茫茫无际的大地上不可思议的梯田村庄的地图时,我久久地想着这近二十年的时光里经历的一切。从岷山道上那背炭的农民开始,一直到沙沟乡面容坚忍的哲合忍耶回民,许许多多的熟识面影,仿佛在向我启示着什么。 ⑤来到和尚铺,回首望六盘,顶峰和山口已经被山峦遮住了。想起昨天夜宿的杨河乡,只觉得天关难越。眼前路分三岔,固原城已经举步可接。我知道,此别六盘山就是告别西海固;前面虽路程尚远,但我这次严冬远行的计划已经结束了。 ⑥巍巍六盘山还在冬雪中无言地默立着,荒瘠的岭脉沿着路左一字排开。我没有多少惊喜或可数的收获,但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实的宁静。 ⑦再见,我质朴、刚强的六盘山! (选自《风土与山河》,有删改) 1.简析首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2.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三段划线的句子。 六盘山雪路泞滑,路边灌木枝条上凝成银白的雪柱,山岩状如冰雪雕塑,白雪为悲壮的贫瘠山体披上了外衣,山间弥漫着沉甸甸的浓雾。 3.如何理解第六段中“我没有多少惊喜或可数的收获,但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实的宁静”的含义? 4.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感谢六盘山”的原因。
|
14.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我叫马三立 刘连群 20世纪90年代的大部分岁月,已经步入耄耋之年的马三立依然保持着健旺的活力。 为马三立捧哏的合作者去世后,他就只说单口相声了,这一来倒另辟蹊径,开拓了又一艺术天地。他以老者的神态、语气讲笑话,从大家熟悉的生活琐事说起,可就在你不知不觉间转入正题了,直至“包袱”设就,从容“抖”开,让你先怔一下才幡然醒悟忘情失笑,而且越笑越有味道,有时还会依稀咀嚼出一丝哲理来,这就是大师的功力和境界了。 大师的幽默又是不受舞台限制的,晚年的马三立似乎随时随地能够抓出笑料,得心应口,激起笑声一片。去劳教所向失足少年讲话,走下汽车有两位女警察搀扶,记者一路追随照相,马三立忽然温和地说:“明天见报群众看见我让俩警察架着往里走,会说马三立这么大年纪还犯案,这不,被警察押着进监狱了!”此话一出,两位女警察笑得弯下身,半天没直起腰来! 马三立经常在台上说相声时自称“马大学问”,其实生活中的他确实爱读书,到老仍手不释卷,并且兴趣广泛,博闻强记。他读书涉猎面很广,他认为相声演员“肚子是杂货铺”,为此他一直忙中偷闲见缝插针勤读不已。除了读书,他还喜欢看戏,结交了许多梨园行的朋友。他还爱好国画、书法,爱看足球。 马三立的记忆力堪称训练有素,而且到老不衰。他到晚年一直没有放松对记忆力的锻炼,有一件事非常耐人寻味,就是他一直记得胡耀邦同志逝世的日子、时间和中央悼词的部分章节。 晚年的马三立始终律己甚严,曾经自拟“养心安神十一条不该”和为人处世的“三别、三不、三对、三要”。 “不该办的事情,莫办;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用的物品,不买;不该要的礼物,不收……不该得的报酬,不要”,“对自己的声望,珍惜;对道德品行,端正;对衣食住行,知足。” 2001年12月8日晚,“相声艺术大师马三立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晚会”上,马三立仍是那身可体的灰色中山装,那副镀金框架的秀郎架眼镜,还夹有灰色的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面含微笑,一派儒雅的长者风范。知道内情者会发现他的步子比过去慢些,气息也显得微弱,但一站到舞台上,却仍旧精神矍铄,光彩照人。依然是过去的老习惯,先向观众作揖示意。如潮掌声止息下来,人们静静地等着大师开口,却谁也没想到,那沙哑、温和的嗓音说出的第一句话是:“我叫马三立……”谁不知道他是马三立?但他就是用这种小学生报到式的自报家门,拉近了与几千名观众的距离,也缓和了现场绷得过紧的气氛。马三立似乎有意冲淡晚会的隆重、严肃气氛。于是他娴熟自然地现场抓哏,妙语连珠:“……有的观众点我那段《买猴儿》,说不了了,没气力了,我现在已经成了‘老猴’了!”大家上台表示敬意和祝贺,他仍然不肯让气氛庄严起来,马季神态虔诚地献上手书的八个大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马三立含笑称谢,拉起他的手说:“我和马季,还有马玉涛是一家子,都是‘马大哈’的后代。”全场大笑。 他原为让人笑的,他坚持到了最后。大师走得很平和、很从容,似不再有所牵挂。 就引用宋人程颢的《秋月》结尾吧:“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文汇报》2011年10月26日,有删改)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已经步入耄耋之年的马三立依然保持着健旺的活力”? 2.文中划线处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马三立仍是那身可体的灰色中山装,那副镀金框架的秀郎架眼镜,还夹有灰色的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面含微笑,一派儒雅的长者风范。 3.文章以程颢的《秋月》一诗作结有什么深刻意蕴? 4.请结合文本分析马三立能成为一代相声大师的原因。
|
15.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李嘉诚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如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能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选好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