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文质”论 陶东风 “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彬彬”,或谓“文质相半之貌”,或谓“文质备也”,或谓“美盛”之义,文质彬彬,即文质并茂。尽管后人释有歧义,但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统一,则无疑义。“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统一性而论,必有其“质”,方有其“文”,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文”被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他们要求去文就质。这一极端化的“文质”说,影响远不及儒家传统文论的“文质”统一说。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认为只有“华”、“实”相副,才能体现君子风范,文质彬彬,合乎礼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六朝人把“文质”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文与质基本上是指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内容,且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刘勰还把“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内在基本因素,因而从理论上努力概括“质文化变”的历史潮流和审美规律,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使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时代终于到来。 唐人魏征在《隋书·文学论传》中指出文质二者的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若能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他所称“文质”,总括了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爱好的不同,强调取长补短,以达“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宋明道学家多重质轻文,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胜而文不难自至。 清代的“文质”观念,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沿袭和发展。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云:“文以质立,质资文宣。”“质”是本,是体;“文”是象,是用。“质近内而文近外,质可生文而文不能生质”。但是“文”也不是“质”的简单形式,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质资文宣”,就是“质”待“文”现的意思。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沿袭。由于“文”与“质”作为文艺创作的两大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其中包括时代风尚、地方风尚、文体特征和个人风格等,这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如桐城派主将方苞在《杨千木文稿序》中指出:“文者,生于心而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言公》中甚至认为:“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 总之,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有删节) A.“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孔子对理想人格“君子”的发论。 B.孔子所说的“文”是指外观形式的文采,对于孔子所说的“质”,后世之人的看法却不相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 C.孔子提倡的“文质彬彬”,也就是“文质”统一说,自汉至清这种观点影响更为深远。 D.“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中的艺术辩证法,具有重大的意义。 A.后世论者早就认为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B.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迎来了中国古代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C.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相同,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D.“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A.儒家文质论受孔子影响,强调文质统一,文与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B.中国古代“文质”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文采派”与“本色派”仍将长存于文坛。 C.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性,其中代表人物有方苞、章学诚等。 D.刘勰看重”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他在理论上的成就,带来了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 |
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①,俊逸鲍参军。 渭北②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③。 注: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③论文:此处指论诗。 |
3. 难度:简单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屈原在《离骚》中通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句子,表现了对崇高品格的执着追求,文中也多次出现类似的句子,例如,他用“ , ” 两句来说明,纵然身体受到重创也不会改变志向。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与“ , , ”形成鲜明的对比,指出当年沦陷区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而如今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借此来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战败历史。 (3)诸葛亮在《诸葛亮集》中有这样两句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 , ”两句相似。 (4)在《论语·为政》中,孔子用“由,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阐述了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
|
4.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思想之河汩汩向前 李泽厚对哲学的最初兴趣,要追溯到12岁那年的一次“精神危机”。那年春天,他看到山花烂漫、春意盎然,却突然感到:“人是要死的,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个人生之谜霎时间击中了他,使他倍感困扰与悲观。 1950年,李泽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大哲学系。虽然身在中国最高学府,他大学时代却主要靠“自学”。那时刚解放,大学里许多课程还未开,冯友兰等哲学教授还在“改造思想”,所以李泽厚没有上过中国哲学史课。 李泽厚从大一开始就自己搞研究,有时逃课,有时上课看自己的书。他用老师的借书证借图书馆的线装书,每次借30函,要跑几趟才能全部扛走。有段时间他患病,一些活动不能参加,就把更多时间放在读书和写文章上。他找到一间废弃的屋顶阁楼,在这里做了大量笔记。他回顾说:“我最大缺点之一,是不喜欢问,总是自己摸索,走了许多弯路。” 他的第一个研究目标是谭嗣同,本以为很好研究,“当时看谭嗣同,人很重要,书又不多,就投入进去了,结果吃亏了,他因为思想不成熟,观点相互矛盾”。稿子下了很大工夫,写了五遍,直到毕业才完成。多年后一个哈佛博士将其译为英文,十分佩服他分析得那么细。这篇《谭嗣同论》后来收进了他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一书,影响很大。 虽然承认年轻时“走了许多弯路”,但李泽厚至今认为导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时间、书籍和不断从方法上总结经验”。 李泽厚虽然成名早,但因政治表现不突出,成了社科院下放劳动最多的人。“文革”时,在干校只准读“毛选”,李泽厚在行囊里偷偷带了英文版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把“毛选”遮在上面掩护,还偷偷做了几万字的笔记。 蛰伏近二十年,1979年3月,34万字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出版了,令许多人大吃一惊。实际上,这不只是一本研究康德的书,通过“批判”,李泽厚在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他将康德与马克思相联系,从中表达了“人类学本体论”的初步构想。在思想大解放的上世纪80年代,此书产生了巨大影响,至今已再版6次。 4个月后,他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出版,同样引起轰动。 上世纪80年代,是李泽厚的著述高峰期。继上述诸书之后,他又出版了《美的历程》《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和《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到80年代末,他完成并出版了《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 “那时,李泽厚每有新作发表,朋友间都要奔走相告。”时隔30年,易中天仍清晰记得《美的历程》带给他的震撼,“以十几万字的篇幅来完成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摸到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诚非大手笔不能为!” 在这之前,美学史的论著基本是教科书式的编年史,只有归纳,没有独创,更谈不上自己的理论体系,除了让人得到些“知识”,完全无助于提高审美能力。“当时我也看过好些文学史、美术史,不满意。所以这本书,每章每节,我都有些新东西。” 《美的历程》让年轻人看到了“原来学问可以这样做”:讲哲学,可以不套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的既定框架;讲文艺,也不一定要套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帽子,完全可以从作品和自己的感受出发。冯友兰先生称赞此书是对中国美学、中国文学以至于中国哲学的精练概括,“一部死的历史,你讲活了”。 当时,正有一股自下而上的“美学热”袭来,青年人对美学有一种近乎狂热的兴趣,《美的历程》更成了青年学子的架上之书、枕边之物。1986年,《人民日报》一篇文章标题即为《请听北京街头书摊小贩吆喝声“李泽厚、弗洛伊德、托夫勒……”》。 虽说《美的历程》为李泽厚赢得巨大声望,但他说:“这在我写的书里,第三本也算不上!”在他看来,1988年出版的《华夏美学》更重要,因为叩问美的本体、解开美的哲学之谜,才是他真正的美学抱负!《华夏美学》在“儒道互补”的思路下提出了“儒”所派生的“情本体”美学、“乐感”美学,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美学精神的深度与广度,也为他后面的哲学研究打开了新的通道。 1989年,他的另一部重要美学专著《美学四讲》出版,他的美学观点主要集中在这本书中。时隔二十年后,2010年2月,美国最权威的世界性古今文艺理论选集《诺顿理论与批评文选》第二版,收录了李泽厚《美学四讲》“艺术”篇中的第二章“形成层与原始积淀”。这套文集由柏拉图的论著选起,一直选到当代。李泽厚是进入这套一直由西方理论家统治的文论选的第一位中国学人。 (节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在介绍李泽厚哲学、美学思想和论著的同时,还借助他人对其论著的高度评价,突出了李泽厚在中国当代哲学、美学领域开创性的贡献。 B.12岁的一次“精神危机”使李泽厚对人生倍感困扰与悲观,却也使他对哲学产生了兴趣,这可以视为其思想之河的源头。 C.上世纪80年代是李泽厚的著述高峰期,他相继出版了《美的历程》、《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美学四讲》等专著,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美学热。 D.《华夏美学》一书叩问美的本体、解开美的哲学之谜,表达了李泽厚真正的美学抱负,他的美学观点也主要集中在这部专著中。 E.2010年2月,由西方理论家统治的权威文论选收录了李泽厚的《美学四讲》,这足以说明李泽厚的美学研究所达到的高度。 (2)请简要概括李泽厚学术研究的历程。(6分) (3)《美的历程》为李泽厚赢得巨大声望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4)虽然承认年轻时“走了许多弯路”,但李泽厚至今认为导师并不重要。你对“导师并不重要”这个观点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
5. 难度:中等 |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着陆/着凉 牲畜/畜牧业 蔓延/顺蔓摸瓜 B.婢女/裨将 拙劣/捉迷藏 赎罪/穷兵黩武 C.吞噬/嗜好 等候/万户侯 折本/百折不挠 D.单薄/薄弱 皱褶/文绉绉 吭声/引吭高歌
|
6. 难度:简单 | |
下列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蓝图 滥觞 活性碳 惩前毖后 B.决裂 嘻闹 竖标杆 插科打诨 C.粗旷 磋商 箭靶子 劳而无工 D.蜇居 劝诫 喝到彩 撼天动地
|
7. 难度:中等 |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面对棘手的问题,是派富有工作经验但魄力略显不足的老王去调解呢,还是让敢于担当但经验不足的小张去处理,张部长一时有些__________。 ②面对失控的中国楼市,如果我们__________,不能及时通过有力的政策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理性回归,消除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那将是很危险的。 ③当改革进入到必须触及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阶段时,什么困难都可能遇到,这时候需要的是勇往直前、敢打敢拼的精神,决不能__________,犹豫彷徨。 A.瞻前顾后 举棋不定 优柔寡断 B.举棋不定 优柔寡断 瞻前顾后 C.瞻前顾后 优柔寡断 举棋不定 D.举棋不定 瞻前顾后 优柔寡断
|
8.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3分) A.济南惨案纪念钟于4月28日凌晨从广州运抵济南,至此,济南惨案纪念园的布展工作全部完成,5月3日将开门迎客。 B.遍布亚洲的偷猎行为使得野生虎的数量急剧减少,将来老虎能否在大自然中继续生存取决于人类的实际行动。 C.每周四发的薪水,往往在周五、周六两天里就被挥霍一空,有些上班族甚至连下周二、周三的伙食费都提前预支了。 D.在巴以剑拔弩张之际,研究中东问题的权威刊物《迪布卡周刊》披露,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
|
9. 难度:中等 | |
把下面的长句改成四个短句,可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率先推出的一种基于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支持的通过网络来为广大用户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文字等内容从而为智能终端(如智能手机等)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
|
10.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一则报道,并按要求完成题目 “婴儿从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已经迟了十个月零两天!”站在广州番禺某早教机构门前,刘雷(化名)夫妇看着这条广告标语,第一感觉是啼笑皆非。但看到其他父母都抱着不到两岁的孩子跑过去询问课程时,他们马上感觉到孩子起跑线上的紧迫感,仿佛不报早教,就注定落后了。而有着刘雷夫妇类似心态的年轻父母在国内其实并不少。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全国约有8000万0至3岁婴幼儿,全国早教市场空间总值约为500亿元。据记者调查,在广州最小的早教学员出生仅33天。早教市场正以不可遏止之势发展壮大,而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国内教育专家的反思。 (1)请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2)请根据文意概括出早教市场红火的两个主要原因。
|
1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天下的江河很少有直直的,大多是拐来拐去的。为什么?水要跟大地妥协。当然,最后水还是往东流了,那是挡不住的。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角度自选,标题自拟;(2)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