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地理试题 >

读南亚季风图,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南亚是印度教和 教(基督教、伊斯兰...

读南亚季风图,完成下列各题。(10分)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南亚是印度教和       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发源地。

(2)能表示南亚雨季的图是    (甲或乙)图。

(3)南亚旱季风向为

A、东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南风

(4)下列何种情况,易造成南亚涝灾

A、东南季风来得晚,退得早    B、西南季风来得晚,退得早

C、东南季风来得早,退得晚    D、西南季风来得早,退得晚

(5)A地区在北半球冬半年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比较气温偏高,试从地形方面进行分析。

 

(1)佛(2)乙(3)A(4)C(5)北部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来自于纬度较高地区的)冷空气 【解析】本题考查南亚季风及其他的知识。南亚是印度教和佛教的发源地(基督教发源于西亚地区)。南亚雨季时盛行从海洋(印度洋)吹向陆地(南亚)的西南季风,旱季时盛行从陆地(南亚)吹向海洋(印度洋)的东北风。甲图为旱季东北风,乙图为雨季西南风。给南亚地区带来旱涝灾害的是西南季风的不稳定,但西南季风来早退晚时,就会形成涝灾,反之来晚退早则会形成旱破裂。图中的A地区在北半球冬季时其北部有高大的山脉阻挡北方下来的冷空气,气温较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下面两幅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东南亚的范围包括A_______半岛与马来群岛的大部分。

(2)中南半岛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_____(小麦、玉米、水稻)。东南亚该粮食出口量最大的国家是____国(填序号)。

(3)被称为“花园城市”的是____________。

(4)东南亚各国中火山最多的国家是_____。(填序号)该国火山较多的原因是_____。

 

查看答案

读南北美洲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图中字母A是______山脉,字母C______河。

(2)图中山脉⑤是______________;②是_____________ 高原,①河成为世界上水量最

大河流的气候因素是该河流域主要是_______气候。

(3)图中③④两种气候类型局限在太平洋沿岸狭长的地带主要是受__________(纬度、海陆、地形)因素影响。

 

查看答案

读下面三幅非洲地图,完成下列问题。( 14分)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非洲政区图中阴影部分代表的国家是利比亚,该国主要属于_________气候和______气候,_____ (矿产)资源丰富。

(2)非洲资源分布图中的①河流为________河。该河流比②河流水量_____(大或小)。

(3)从非洲气候分布图中可知,非洲大陆的气候分布特点是_______。

(4)乞力马扎罗山被称“赤道雪峰”,这一奇景的形成主要是受__________(纬度、海陆、地形)因素影响。

 

查看答案

读某大洲人口分布略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图中A大洲北临H_________洋,主要位于五带中的____________带。

(2)A洲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在______

A.东部、北部    B.东部、南部

C.东部、西部    D.中部、北部

(3)图中M地人口稀少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4)图中A大洲与B大洲的分界线①为____________。

(5)图中表示马六甲海峡的是_______。(填序号)

 

查看答案

如图为某大洲矿产资源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该大洲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

A、东部沿海和西部沿海           B、西部沿海和北部沿海

C、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           D、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

2.有关该大洲社会经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大洲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

B、该大洲是世界上国家数量最多的大洲

C、该大洲资源丰富,有“富饶大陆”之称

D、水稻是该大洲居民的主食

3.有关该洲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

B、大部分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有“热带大陆”之称

C、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D、该大洲最高山峰是乞力马扎罗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