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暴雨、山洪、泥石流、暴雪,就发生在我们身边。(20分)
(1)特大暴雨导致北京市内遭受_______灾情,山区出现_______和_______灾害;暴雪带来的影响有_______等;但是也给北京市补充了水资源,缓解了水危机。
(2)读下图,北京市气温年较差为_______℃;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_______月,该月平均降水量为_______毫米。
(3)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概括北京市的气候特点:
夏季_______,_______;
冬季_______,_______。
(4)气候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下图中适合北京气候的传统建筑形式是________(选择填空)。
A.竹楼 B.四合院 C.窑洞 D.沿河建屋
从气候的角度,简要分析该种建筑形式的好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答出三点即可)
(5)北京市的灾害性天气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天气发生剧烈变化时,会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请你任选其一,说明应采取的防范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韩梅家住鼓楼附近,约好同学夏宇一块儿去景山公园踏青。(15分)
(1)韩梅要查询交通路线,用百度地图查到了图1。图1是应用计算机技术建立起来的____________地图,与传统地图相比,此类地图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答出三点即可)
图1 图2
(2)韩梅到了景山公园东门,得知夏宇已经到达万春亭。韩梅打开图2,与图1相比,图2的比例尺更____________,范围更____________,图上内容更____________(详细、简略)。通过读图2,韩梅得知自己在夏宇的____________方向,于是确定了行进路线,先向西行,在第一个路口左拐,再沿着道路向____________方向,最后从周赏亭,经观妙亭到万春亭找夏宇。
(3)图3为_______图。夏宇是从南门进入,直接登上万春亭。她打开图3,发现自己所在地的海拔高度超过_______米,当韩梅到达周赏亭时,两人所在地的相对高度在_______(选择填空)。
图3
A.5米到10米之间
B.10米到30米之间
C.30米到50米之间
D.60米到80米之间
(4)两人相见非常高兴,开始对比爬山路线。韩梅发现自己的行进路线是沿着_______(山谷、山脊)登顶,走过的路程较_______,所爬的坡度较_______。
请你在对的表述后面填写(D),错的表述后面填写(C);每小题2分;全部填写同一答案不得分。
1.代表的天气常常影响北京。 ( )
2. 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区。 ( )
3.假如地震来临,不要轻易返回建筑物内,应前往 ( )
4. 风能、太阳能均属于清洁、不可再生的能源。 ( )
5.当刮偏南风时,天安门广场国旗向北飘。 ( )
在2012年昌平第七届国际草莓节上,人们利用悬挂式栽培法营造出了别具一格的草莓景观(见下图)。据此完成小题。
1. 悬挂式栽培法节约了
A.土地资源 B.气候资源
C.水资源 D.生物资源
2.昌平草莓运送到西城销售应选择
A.公路运输 B.铁路运输
C.航空运输 D.内河航运
2012年3月31日“地球一小时”活动的主题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位环保家”,北京多个标志性建筑、单位及市民在20:30~21:30期间熄灯一小时。据此完成小题。
1.“地球一小时”活动主要为了
A.倡导低碳生活,支持环保行动
B.珍惜土地资源,提倡节约电能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改变生态环境,参加公益活动
2. “熄灯一小时”节约的电能可能来自
①耕地 ②雷电 ③水能 ④煤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 中学生成为“环保家”应该
A.午餐时使用一次性筷子 B.每天用洗衣机清洗衣物
C.一年四季频繁开关空调 D.尽量选择乘公交车出行
读图 “北京市古城——通州地下水位变化图”,完成小题。
1.地下水属于
①可再生资源 ②不可再生资源 ③自然资源 ④气候资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图中地下水位下降幅度最大,明显呈漏斗状的地点是
A.古城 B.天安门 C.红庙 D.通州
3. 地下水开采过量直接导致
A.雨水渗入,水体污染 B.水质变差,植物死亡
C.蒸发过快,降水不均 D.水位下降,地面下沉
4. 日常生活中,北京市民缓解地下水资源紧张的具体措施是
A.采取一水多用 B.减少开采水量
C.治理河流污染 D.实施南水北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