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地理试题 >

读长江流域图,完成下列各题。(每空1.5分,共15分) (1)图中A、B两点将长...

读长江流域图,完成下列各题。(每空1.5分,共15分)

满分5 manfen5.com

(1)图中A、B两点将长江分成了上、中、下游,长江干流水能分布在               ,长江干流上建有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①是               ,位于我国              省。

(2)长江流域资源丰富,城镇密集,图中甲是上游城市群中心              ,乙是中游城市群中心               ,丙是下游城市群中心上海。

(3)长江流域C省,C省的行政中心是               ,该省地势特点是             

(4)C省中②处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               ,此地属于干湿地区中的               ,流经此地的河流a是              

 

(1)上游 三峡水电站 湖北 (2)重庆 武汉 (3)成都 西高东低 (4)成都平原 湿润区 岷江 【解析】 试题分析: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长江的上源沱沱河出自青海省西南边境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雪山,经当曲后称通天河;南流到玉树县巴塘河口以下至四川省宜宾市间称金沙江;宜宾以下始称长江,扬州以下旧称扬子江。长江在湖北省宜昌市以上为上游,水急滩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间为中游,曲流发达,多湖泊(鄱阳、洞庭两湖最大);湖口以下为下游,江宽,江口有冲积而成的崇明岛。长江水量和水利资源丰富,盛水期,万吨轮可通武汉,小轮可上溯宜昌。长江流域是中国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的地区,沿江重要城市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长江可供开发的水能总量达二亿千瓦,是中国水能最富集的河流,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建在上游河段。图中C省为四川,该地由于河流自西向东流,故地势西高东低,该省有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属于干湿地区中的湿润区,岷江再次汇入干流。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河流和湖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下图,填写有关内容。(每空2分,共20分)

满分5 manfen5.com

(1)图中主要省级行政区的全称是                  ,行政中心是乌鲁木齐。

(2)该省区的邻省F是               省,G是              省。

(3)与该省区相邻的国家中,A是                ,B是             

(4)图中E是              山脉,山脉以南是                盆地,该盆地能源资源丰富,其中                储量极为丰富,目前正在实施“             ”工程,将它送往华东沿海地区。

(5)该省区的地形特点是               

 

查看答案

读我国两个地区的土地利用分布示意图回答。(每空2分,共20分)

满分5 manfen5.com

(1)上左图中所示区域是我国四大地理单元中的               地区。

(2)上图中B、D两处图例符号虽然不同,但土地利用类型均属             ,不同的是,B处是               地,D处是              

(3)上右图中C处是我国的一个林区,主要分布在               

(4)上左图中E处是我国重要的牧区,该地著名的畜种是                

(5)上左图中B处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糖料作物是               ;上右图中D处的主要粮食作物中是               ,油料作物是                

 

查看答案

“湖广熟,天下足”表明长江中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产粮区,其主要原因是(      )。

①水热条件好,土壤肥沃    ②地形平坦,自然灾害少   ③河流众多,交通便利    ④粮食种植历史悠久,劳动力资源充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

为保护生态环境,国家在青藏高原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源”是指(       )。

A、长江、黄河、淮河         B、长江、怒江、澜沧江

C、长江、黄河、澜沧江       D、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

 

查看答案

下列不是修建青藏铁路需要解决的难题是(       )。

A、冻土        B、缺氧       C、移民         D、生态问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