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地理试题 >

如图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地气温较a地...

如图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地气温较a地高                     

B.c为山峰,海拔高度为1100米

C.a和b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有可能是599米

D.d地附近地势比较缓,b地附近地势比较陡

 

C 【解析】 试题分析:读图可知,b地海拔700米以上,a地海拔300米,b地气温较a地低;图中的等高距为200米,c为山峰,海拔高度为900米~1100米之间;b地海拔高度在700米~900米之间,a地海拔高度为300米,两地的相对高度为(700米~900米)-300米,为400米~600米之间,有可能是599米;d地附近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b地附近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地形图的有关知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我国南方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学校附近开展野外考察活动,下图是考察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小清河干流的流向大致是            。同学们发现小清河的一条支流绘制错误,它是①②③④中的      河, 判断理由是                 

(2)同学们发现M地杜鹃花正在怒放着,而N地杜鹃花仍含苞待放,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他们还看到甲乙两地种植的农作物不同,       地种植水稻,     地种植柑橘。

(3)同学们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献计献策,建议在       处开发攀岩运动项目,在小清河支流中的        河开发激流漂流项目。

 

查看答案

下图是台湾省略图,读图并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台湾省的居民主要是明清以来从广东、福建两省迁居台湾居民的后代,他们常用粤语、闽南语等方言交流,多信奉妈祖。

(1)台湾岛西隔          海峡与福建省相望,钓鱼岛位于台北市的       方向。

(2)台湾是个富饶的宝岛,因盛产            而有“东方甜岛”之称,因盛产         而有“海上米仓”之称;台湾还是个美丽的宝岛,有          等风景名胜。

(3)由图可知,台湾岛的农作物主要分布在        部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4)台湾省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请说明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血缘关系。           

 

 

查看答案

下图是我国青藏地区略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青藏地区位于          (地形区),其最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本区特有的、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畜种是           

(2)藏袍是藏族的传统服饰,早晚时藏民可以将双手藏在藏袍袖中,中午则可以脱下一只袖子或脱下两只袖子系在腰间。藏袍一天中不同的穿戴方式,反映了当地气温具有                特点。

(3)图中阴影区域是被誉为“中华水塔”的       地区,它是              、澜沧江的发源地,我国在这里设立了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为了保护                   

 

查看答案

下图是中国主要的畜牧业区和种植业区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最北段大致与         (山脉)相吻合,该线以西可利用土地类型以            为主,农业以          业为主。

(2)东部地区的种植业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南北差异明显。从粮食作物看,以北主要种植       等,以南主要种植      等,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3)东北平原纬度较高,气温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      熟的需要,这里成为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的有利自然条件有                (至少答出2点)。

 

查看答案

下图是巴西略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巴西东临        洋,领土绝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       带。

(2)甲是         高原,乙是         河,该流域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3)巴西热带雨林既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如提供                     等,又有巨大的环境效益,如                        等。  

(4)目前,人们对巴西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持有三种观点:开发,保护,保护性开发。你赞同           观点,理由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