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阶梯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1.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依次是( )
A.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B. 渤海、东海、黄海、南海
C. 渤海、黄海、南海、东海 D. 黄海、渤海、东海、南海
2.2013年暑假,在上海上大学的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广州、拉萨、乌鲁木齐、漠河, 同学回家的路线经过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下列地形区中,位于我国第三级阶梯的是( )
A. 长江中下游平原 B. 内蒙古高原
C. 黄土高原 D. 四川盆地
读“长江干流(部分)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
1.长江发源于 高原。
A. 青藏高原 B. 黄土高原 C. 内蒙古高原 D. 云贵高原
2.长江最终流入( )
A. 渤海 B. 黄海 C. 东海 D. 南海
3.长江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据图分析,长江水能主要集中分布在 河段。
A. 上游 B. 中游 C. 下游 D. 中下游
4.有关长江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我国长度最长的河流 B. 我国水量最大的河流
C. 我国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D. 我国结冰期最长的河流
读我国山脉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1.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上,呈东北-西南走向,又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分界线的山脉是( )
A. 大兴安岭 B. 太行山 C. 昆仑山 D. 天山
2.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高原是( )
A. 青藏高原 B. 云贵高原
C. 内蒙古高原 D. 黄土高原
3.下列地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是( )
A. 长江中下游平原 B. 东北平原 C. 塔里木盆地 D. 华北平原
4.“两湖两广两河山”这句话中的“山”和“河”分别指( )?
A. 大兴安岭和黄河 B. 太行山脉和黄河 C. 秦岭和淮河 D. 昆仑山脉和淮河
5.古诗词云:“大江东去”、“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与下列 因素密切相关?
A. 地形 B. 气温 C. 地势 D. 降水
6.关于我国的地势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B.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C. 多山地高原,四周低、中间高 D. 西高东低,山脉呈网状分布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最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之一,读“秦岭淮河”位置示意图,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1.该线与我国 年等降水量线最接近。
A. 200mm B. 400mm C. 800mm D. 1600mm
2.该线与我国1月份 等温线最接近。
A. -8℃ B. 0℃ C. 8℃ D. 16℃
3.该线大致是我国 的分界线。
A. 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 B. 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
C. 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 D. 湿润地区与干旱地区
4.下列温度带中,位于该线以南的是( )
A. 寒温带 B. 暖温带 C. 中温带 D. 亚热带
5.世界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是因为我国( )
A. 季风气候显著 B. 夏季普遍高温 C. 气候复杂多样 D. 雨热同期
6.古人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指( )
A. 冬季风 B. 东北风 C. 夏季风 D. 台风
7.下列城市中冬季平均气温最低的是( )
A. 北京 B. 哈尔滨 C. 上海 D. 广州
8.从纬度位置来看,我国的大部分地区位于( )
A. 北温带 B. 南温带 C. 热带 D. 北寒带
9.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 )
A. 由西南向东北递减 B. 由西向东递减
C. 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D. 由北向南递减
下表是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部分地区数据,表中的数据反映我国人口( )方面的特征?
A. 增长速度快 B. 分布不均
C. 人口与资源矛盾突出 D. 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多
下图为我国省级行政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主要位于青藏高原的省级行政区是( )
A. ①和③ B. ④和⑤ C. ①和② D. ④和⑥
2.图中②省的简称是( )
A. 吉 B. 内蒙古 C. 黑 D. 辽
3.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④是( )
A. 黑龙江 B. 内蒙古
C. 新疆 D. 西藏
4.下列四个数字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区中不属于自治区的是( )
A. ① B. ⑥ C. ③ D. ④
5.露露的妈妈在网上买了一件商品,为使商品顺利到达,她填写的所在地是( )
A. 省,县,街道 B. 省,自治区,直辖市
C. 省,地,县,街道 D. 国家,首都,街道
6.“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曲唱出了各族人民的心声。请你判断,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所在省(区)是( )
A. 广西 B. 西藏
C. 新疆 D. 内蒙古
7.我国2016年提出新的人口政策原因是( )
A. 人口总量在减少 B. 劳动力在增加 C. 人口老龄化严重 D. 家庭需要二孩
8.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是( )
A. 东北、东南、西北 B. 西南、西北、东北
C. 西南、西北、东南 D. 东北、西南、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