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地理试题 >

读南亚地形图回答问题: (1)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地形区为①_______平原; ②...

读南亚地形图回答问题:

(1)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地形区为①_______平原; ②_______平原;④_______山脉;⑤_______高原,从图中可知该高原海拔多在: _______米至_______米之间。

(2)图中⑥代表________岛, 德干高原的地势特点为________

(3)南亚地区的气候:①南亚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②气候特征:一年分_______季。3---5月为________季; 6---10月为________季,盛行________风; 11月至次年2月为________季,盛行________风。

 

(1)印度河 恒河 喜马拉雅 德干 200 1000 (2)斯里兰卡 西高东低 (3)热带季风气候 三 热 雨 西南 凉 东北 【解析】 试题 (1)根据图示:①为印度河平原;②为恒河平原;④为喜马拉雅山脉;⑤为德干高原,根据图中的图例判断德干高原的海拔多在200米至1000米之间。 (2)根据图示:图中⑥代表斯里兰卡岛,根据德干高原上的河流自西向东流,所以德干高原的地势特点为西高东低。 (3)南亚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三季:3-5月为热季; 6-10月为雨季,盛行西南风;11月至次年2月为凉季,盛行东北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印度的首都是________,是全国的铁路交通中心,最大的海港是_______

 

查看答案

贵广高铁目前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铁路出海大通道.读图贵广高铁线路图,回答下列问题

1.贵广高铁跨越三个省区中属于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是(

A.     B.     C.     D.

2.(小题2)能在贵广高铁沿线看到的景观是(

A.     B.

C.     D.

3.贵广高铁施工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

A. 气候寒冷    B. 沙漠广布    C. 地形崎岖    D. 黄土疏松

 

查看答案

在最近的30年间,大量粮食从东北输往南方沿海省区,从“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中国农业历经千年形成的粮食产销格局被彻底改变了。读中国粮食产销格局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当前“北粮南运”最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

A. 航空运输    B. 公路运输    C. 铁路运输    D. 管道运输

2.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

①热量条件好 ②土壤肥沃③人均耕地多 ④机械化程度高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查看答案

读我国两大平原分布图,回答以下问题。

(1)左图和右图分别表示的是__________平原和__________平原。其中左图所示平原由A_______平原、B_______平原和C_______平原三部分组成;右图所示平原由三条河流共同冲积而成,其中_____河是塑造该平原的主力。

(2)左图中D山脉是_____,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_____地区与_______地区的界山。

(3)右图所示地区是我国重要经济区域,交通便利是其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之一,铁路线①_____是第二亚欧大陆桥的起始段,而铁路线②______是连贯我国南北的重要铁路线。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小题。

材料一: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材料二:长江三角洲以全国2.2%的陆地面积,创造了全国22.1%的国内生产总值。自古有 “鱼米之乡”之称,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区域。

材料三:东北地区(左图)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右图)示意图。

  

(1)结合资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东北平原成为商品粮基地的条件:________。(至少举出两项)   

(2)长江三角洲与东北地区相比发展农业有利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若把东部沿海地区比作“弓”,把长江比作“箭”,作为“箭”的长江,为长江三角洲提供了哪些优越的条件?(至少举出两项)________。   

(3)两地区发展工业的条件都有交通便利,图中铁路干线A为________线。

(4)下列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景观是( 

①苏州园林

②颐和园

③杭州西湖

④丽江古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东北地区作为“新中国重工业摇篮”,自1990年以来,工业基地的许多企业由于设备和技术老化、产品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资源面临枯竭等问题,竞争力下降,使当地的经济发展速度滞后于沿海发达地区。请你依据材料,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合理的建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