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地理试题 >

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数字比例尺写成文字比例尺是:______...

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数字比例尺写成文字比例尺是:________

(2)图中字母A、F所代表的地形部位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3)计算EC间的实地距离约为________千米.(EC间图上相距4厘米)

(4)B点的海拔高度为________米,B点比C点高________米。

(5)C点在B点的方向________

(6)如果在D坡和E坡开垦梯田,应选择在________坡。

(7)F、C处可能发育河流的是________,河流流向是________

 

图上l厘米代表实地距离l千米 山顶 山脊 4 400 350 东南 E C 西北—东南(或:向东南流) 【解析】 整体该题以读等高线地形图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1)读图可知,图中的比例尺为1:100000,写成文字是图上l厘米代表实地距离l千米。 (2)读图可知,A是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F是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 (3)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除以实地距离,可得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已知图中比例尺为1:10000,EC间图上相距4厘米,则是EC间的实地距离约为4÷1/10000=4千米. (4)读图可知,B点的海拔高度为400米,C点的海拔高度为50米,B点比C点高400米-50米=350米。 (5)读图可知,该图是带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来判断,箭头所指的方向为北方,平移指向标到B点上,可判断出C点在B点的东南方向。 (6)如果在D坡和E坡开垦梯田,应选择在E坡,因为E坡等高线稀疏,坡缓。 (7)读图可知,F是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C处是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山谷处容易发育成河流;F、C处可能发育河流的是C;该图是带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来判断,箭头所指的方向为北方,平移指向标到河流上,可判断出河流流向是自西北向东南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图文信息比较日本和新西兰。

材料一:北京时间2月22中午12时51分,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发生里氏6.3级地震.

材料二:东京时间3月11~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近海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地震及海啸导致了福岛核电站多台反应堆机组出现故障,其中福岛第一核电站l号反应堆发生了核泄漏.

(1)以上两图图幅大小相等,面积更大的国家是________,由此推算出________地图的比例尺更大.

(2)下列有关日本和新西兰的地理位置描述错误的是__

A.领土大部分位于温带地区B.日本位于北半球,新西兰位于南半球

C.大部分领土位于中纬度D.同处东半球

(3)新西兰与日本都是多地震的国家,它们都位于________火山地震带.日本位于甲________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新西兰位于乙________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4)日本发生强震(3月11日)时,我们中国正处于什么季节__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查看答案

读“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相应的方框内标出地轴、北极、南极、经线、纬线。

(2)经线指示______方向;纬线指示        方向。

(3)所有经线都交于南北两极,长度____  。(相等或不相等)

(4)关于地球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B.平均半径约6371万千米

C.赤道周长约4千米     D.赤道周长约5.1万千米

(5)一架飞机从南京起飞,一直向北飞,最终到达的地点是(    )

A.北极     B.南极     C.赤道     D.南京

 

查看答案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地球自转的周期:________,以下现象主要由自转造成的是________。

A.昼夜现象

B.昼夜交替现象

C.昼夜长短变化现象

D.四季变化   

(2)从图中A点出发,向东环绕地球一周回到A点,该行程全长约________千米。   

(3)该图所示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____(重要纬线的名称),此时赣州地区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这一天正午时分,赣州地区学校旗杆的影子与图所示________最相似。

(4)如图所示,出现极昼的地区B所对应的温度带是(    )           

A. 南寒带   B. 北温带    C. 热带    D. 北寒带

 

查看答案

坂块构造学说认为便于可划分为几大板块()

A.五大板块 B.六大板块

C.七大板块 D.八大板块

 

查看答案

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人是 ( )

A.麦哲伦 B.哥伦布 C.杨利伟 D.魏格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