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地理试题 >

读“黄河流域略图”,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华北地区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为了解...

读“黄河流域略图”,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华北地区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为了解决华北等缺水问题,所以国家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

(1)黄河之水天上来,“天上”指青藏高原的________山。

(2)图中祁连山的走向是________。甲地分布有我国最大的湖泊是________

(3)图中①和②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它们因得益于黄河水的灌溉而成为“塞上江南”, 其中①是________平原。

(4)图中兰州、西安、郑州、济南等四个城市分布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

(5)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

(6)缓解华北地区缺水问题的还有哪些有效途径?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两点)。

 

巴颜喀拉山 西北-东南 青海湖 河套 沿河分布 中游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雨水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流速变缓,慢慢沉积形成地上河。 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 【解析】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自西向东经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后,注入渤海。 (1)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发源于青藏地区的巴颜喀拉山。 (2)由图可知,图中祁连山呈西北-东南走向,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图中甲地有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也是一个咸水湖。 (3)由图可知,图中①和②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它们因得益于黄河水的灌溉而成为“塞上江南”,其中①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河套平原。 (4)图中的兰州、西安、郑州、济南等四个城市都是沿河分布,沿河分布有水源、地势平坦等条件。 (5)黄河中游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雨水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流速变缓,慢慢沉积形成地上河。 (6)为缓解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可以采取从南方地区跨流域调水,或是在当地修建水库等办法解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和夏季风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1)读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中A、B所代表的区域,表示季风区的是_____

(2)夏季风示意图分析,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主要来自东面的_______和南面的_______,它们盛行的是偏__________(南、北)风,性质是_________

(3)我国是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季风的影响是导致我国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回答:①受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_____季节。②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_________。③夏季风活动不稳定容易导致__________灾害。

(4)图中上海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读“中国地势地形图”,完成下列要求。

(1)我国地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A______、B______一线。

我国地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C______、D______、雪峰山一线。

(2)沿32°N纬线,从西往东穿过的地形区和海域分别为:甲_____;乙_____;丙_________.丁_________海。

(3)我国地势的主要特点是______。其对河流的有利影响有__________(至少两点)。

(4)读右图,我国地形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18年4月13日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

(1)海南省的简称是__________

(2)海南省北隔着__________海峡,与__________(简称)相望。

(3)海南省地处______(高、中、低)纬度,属于____________气候,水热资源丰富,种植________等热带经济作物。

(4)从海南地形图分析可知,海南地势___________,受其影响海南水系分布具有____________状的分布特点。

 

查看答案

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3月23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2018年环境日主题:“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下列日常行为习惯符合绿色经济的是(   )

A.经常使用一次性消费品 B.垃圾分类放置、分类回收

C.洗碗时尽量使用洗涤剂 D.农业生产采用大水漫灌方式

 

查看答案

读我国南北方地区耕地、水资源和人口对比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B.我国南、北方水土资源匹配合理

C.我国北方人口众多,水资源丰富

D.我国人地矛盾最突出的是南方地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