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地理试题 >

双河结构,文明沃土,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的长江与黄河源头接近,双河...

双河结构,文明沃土,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的长江与黄河源头接近,双河携手从第一级阶梯走来,构成“双河结构”。在上游和中游分道扬镳,黄河北上画“几”字,长江南下写大“V”,在下游和入海口又开始接近,最后一起从大陆东侧汇入海洋,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双河结构”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环境,决定了中国的大格局。为更好地了解长江、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某杂志社组建考察组,踏上寻访双河之旅。

(1)考察组在河源用无人机拍到某山地北坡,一道道泉水汨汨流淌,组成一片片小湖,最终汇入黄河源头;该山脉南侧,同样是一片片小湖,最终汇入长江源头。推测该山脉名称是_____

(2)长江、黄河流经了众多省份,其中共同流经的是__________两省(填简称)。

(3)考察组在黄河干流_____(上游/中游/下游)河段看到多个水电站,据此判断该河段_____资源丰富,主要原因是_____(从地形地势、流速方面说明)。

考察组在宁夏平原考察,该平原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虽不足200毫米,但有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宁夏引黄古灌区和现代化生态灌区,被称为“塞上江南”。

(4)宁夏平原成为我国著名粮食产区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

环壕是历史上的先民在平原之上的低矮台丘上,营建定居聚落并能利用周围的地形修建的围沟。环壕将周围自然水系联通,具有引水、蓄水和排洪功能,随着聚落的发展,环壕也起到聚落边界象征和防御功能的作用。

(5)环境考古学家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见过不少水淹遗迹,据考证这是最早出现的“环壕聚落”。请推测环壕最初的主要功能是_____(单项选择)。

A.防御                    B.防水灾        C.防旱灾                D.聚落边界的象征

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遗址处于比较低洼的环太湖水网地区(如图),历史时期该流域气温和降水整体水平较高,稻作农业快速发展。良渚文化末期可能因水环境的变化,使之快速衰落。总之,长江流域在中国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同黄河流域一样具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6)良渚古城选址的自然条件有__________

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的区位优势,“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和沿江地区高质量发展。

(7)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具体措施有_____(单项选择)。

①综合开发利用长江干支流水资源②加强工农业水污染治理

③退耕还湖还湿地,全年禁止打渔④合理开发旅游业

⑤建立沿江湿地生态保护区⑥上游修建大坝,大力开发长江的水能资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⑥        C.①②④⑤            D.②④⑤⑥

 

巴颜喀拉山 青 川或蜀 上游 水能或水力 位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流速快 有灌溉水源或有黄河水灌溉 B 地势低平 气候适宜,水网稠密或水源充足(答出两点即可) C 【解析】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干流流经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共11个省级行政区(八省二市一区),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00余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三位。 (1)图中可知,巴颜喀拉山的北侧是黄河源头,其南侧有水流注入长江。 (2)图中可知,长江、黄河流经了众多省份,其中共同流经的是青海省(青)和四川省(川或蜀)。 (3)黄河上游位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 (4)宁夏平原位于黄河边,其农业发展主要是引黄河水灌溉,形成了“塞上江南”。 (5)材料中可知,环壕将周围自然水系联通,具有引水、蓄水和排洪功能,故其最初的主要功能是防水灾。 (6)传统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良渚古城选址的自然条件有地势低平,气候适宜,水网稠密或水源充足。 (7)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具体措施有①综合开发利用长江干支流水资源②加强工农业水污染治理④合理开发旅游业⑤建立沿江湿地生态保护区,全年禁止打渔是错误做法,修建大坝不是经济带发展的具体措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互补性强,能源合作占据中俄双边合作中的重要地位。2019年12月2日,随着中俄领导人共同发出的“供气”和“接气”指令,横跨中俄两国的能源大动脉——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正式投产通气。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1.管道运输的特点是

A.安全可靠,连续性强 B.受天气条件影响大

C.成本高,运货种类多 D.占地少,灵活便捷

2.中俄天然气合作对于中国的意义表现在

A.加快北亚地区油气资源开发 B.消除我国的环境污染

C.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D.促进能源进口多元化

3.东线工程在修建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是

①冻土广布    ②冬季气温低    ③雨季长    ④山地面积广    ⑤河流汛期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查看答案

    非洲饥饿人口的数量在经历多年下降后出现持续上升。2019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举行,主题为“加强中非减贫合作,助力非洲转型”。

阅读图1.2,完成下面小题。

1.非洲

A.东临大西洋,西临印度洋,北临地中海 B.自然景观以赤道为轴大致呈南北对称分布

C.尼罗河比尼日尔河含沙量小 D.刚果河比赞比西河径流量小

2.关于“非洲转型”的有效措施有

①毁林开垦扩大耕地,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②大力发展采矿业,加大矿产资源出口量

③加快经济转型,改变农矿产品单一出口        ④加强国际合作,引进科技人才、管理经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地处赤道附近的坎帕拉市四季如春,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4.为了加强“中非减贫合作”,中国大力支持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正对“蒙坎铁路”(蒙巴萨-坎帕拉)进行整修。由图文资料可知

A.乌干达是一个内陆国,水资源严重短缺 B.坎帕拉的年降水量小于内罗毕

C.铁路穿越公园核心区,可欣赏沿线风光 D.“蒙坎铁路”增强区际间联系

 

查看答案

    极地地区作为科考宝地,受到人类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以往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是我国南极科考的时间窗口。2019年10月15日“雪龙2”号从深圳起航,10月22日“雪龙”号从上海出发,11月26日“双龙”在中山站汇合,开启了“双龙探极”的中国极地考察新格局。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

A.昆仑站的纬度及海拔均为最低 B.位于南极圈以北的只有长城站

C.罗斯海新站在昆仑站西北方向 D.泰山站和中山站均可常年科考

2.据图文资料可知

A.“雪龙”2号的加入,可使南极科考的时间窗口延长

B.双龙汇合后,“雪龙”号航线大致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C.双龙汇合后,中山站和长城站开始出现极昼现象

D.科研人员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狂风暴雨、冰山海雾

3.我国积极开展南极考察是为了

A.研究其独特的地理环境 B.进行远洋捕捞作业

C.向南极地区移民做准备 D.开发南极矿产资源

 

查看答案

    2019年黑龙江省国庆彩车名称为“中华粮仓”,它充分展现了黑龙江省向工业强省、农业强省、科教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和旅游强省迈进的铿锵步伐。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松花江

A.干流自东北向西南汇入黑龙江 B.干流全年水量均很大

C.航运能力强,四季皆可以通航 D.干流春季易发生凌汛

2.水稻是喜温喜湿的粮食作物。哈尔滨市南部的五常大米享誉世界,其种植的有利气候条件是

A.冬春低温,比较湿润 B.夏季温暖,比较干燥

C.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D.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3.上世纪90年代,由于资源储量不断减少、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东北老工业基地出现了环境污染、发展滞后等问题。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

①推广节能减污,促进绿色生产②弱化农业发展,扶持工业发展

③推广清洁能源,大量进口煤炭④培养科技人才,发展创新产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某报记者探访了位于“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南部的中印边境地区的拉则拉哨所。这是一座海拔4000多米、建在悬崖峭壁之上的哨所。哨所外是连绵的雪山,没有公路,只有一条异常艰难的山路。漫长的冬季封山期,风雪交加,但冬天的雪水杂质很多,煮开了也不能喝,因此寻找水源成了士兵们最大的困难。虽然艰苦,但保家卫国的责任感让年轻的士兵们迅速地成长。

根据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1.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原因是

①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            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③太阳能、地热等能源丰富            ④冰川广布,气候寒冷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拉则拉哨所的士兵们,面临的挑战有

①高寒缺氧    ②山路陡峻    ③湿热难耐    ④水源紧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青藏铁路开通后,青藏高原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严重威胁着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作为游客应该

A.随身携带垃圾袋,不乱扔垃圾 B.在自然保护区内喂食野生动物

C.购买野生动物制品作为纪念品 D.将易拉罐、酒瓶等投入河湖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