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地理试题 >

下列关于亚洲海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 B.东南隔...

下列关于亚洲海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 B.东南隔海洋与大洋洲相望

C.西北以白令海峡与北美洲为界 D.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欧洲为界

 

B 【解析】 根据亚洲从东西半球看,大部分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从地球五带的划分看,地跨寒、温、热三带,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从海陆位置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与欧洲接壤,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进行分析解答。 亚洲的海陆位置是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与欧洲接壤,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东北以白岭海峡与北美洲为界,东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B正确。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同学到欧洲西部研学旅行时,发现欧洲人餐桌上常见牛排、羊腿、奶油、奶酪等食品。读“欧洲西部地形示意图”(图甲)和“欧洲西部气候图”(图乙),完成“欧洲西部人饮食结构形成原因示意图”(图丙)。

 

查看答案

读“日本主要工业原料和燃料国外输入比例及主要工业产品出口量占总产量比例表(2010年)”(下表)和“日本略图”(图甲),回答问题。

(1)根据世界六大板块的分布看,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主要是因为其地处太平洋板块与____板块交界处。

(2)日本经济对外依赖十分严重,大量进口____,大量出口____

(3)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____沿岸,这样分布的主要原因是____(填字母)。

①城市和人口集中,是国内最大的消费地②交通便利

③沿海平原集中,填海造陆价格低   ④资源丰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查看答案

读“中东略图”(图甲)和“中东石油外运航线图”(图乙),完成下面小题。

1.中东是东西方交通枢纽,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它联系的三大洲、沟通的两大洋是

A.亚洲、非洲、欧洲、太平洋、大西洋

B.亚洲、欧洲、非洲、大西洋、印度洋

C.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印度洋、太平洋

D.欧洲、大洋洲、亚洲、太平洋、印度洋

2.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石油最多的地区。中东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

A.地中海及其沿岸地区 B.红海及其沿岸地区

C.黑海及其沿岸地区 D.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3.关于中东石油外运航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航线A经过的苏伊士运河是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

B.航线B经过好望角通往印度洋沿岸的北美洲各国

C.航线C经过的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海上生命线”

D.三条航线都经过了非洲和大西洋

 

查看答案

读“俄罗斯矿产资源和铁路的分布图”(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山脉和河流成为俄罗斯各大地形区的分界线,其中,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的分界线是

A.乌拉尔山 B.鄂毕河 C.叶尼塞河 D.勒拿河

2.俄罗斯人喜爱喝伏特加、威士忌、白兰地以及中国二锅头等烈性酒,这与当地气候密切相关。俄罗斯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A.终年高温多雨 B.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促

C.终年高温,干、湿季明显 D.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3.关于俄罗斯自然资源与工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B.自然资源基本自给

C.消费品制造业发达 D.工业分布靠近原料产地

4.“亚欧大陆桥”——西伯利亚大铁路沿南部修建的原因是

①纬度比北部低,气候条件优于北部   

②地形都是平原,减少了修建铁路的难度和铁路建设的成本    

③矿产资源丰富,在此修建铁路,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和工业的发展

④人口、城市分布较多,修建铁路可以加强不同地域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查看答案

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小麦喜温凉气候,比较耐旱。水稻属于喜温喜湿作物,生长期间需要有充足的水分供给。

材料二:“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图甲)、“印度的地形图”(图乙)和“印度水稻、小麦的分布图”(图丙)

1.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图甲中,印度6~9月盛行风向为

A.东南季风 B.东北季风 C.西南季风 D.西北季风

2.若某年份该季风来得早、退得晚,且风力强盛,印度可能面临的自然灾害是

A.洪涝 B.干旱 C.寒潮 D.沙尘暴

3.印度小麦种植区主要分布在

A.恒河中下游平原和半岛沿海平原地区 B.德干高原西北部和恒河上游地区

C.气温较高的平原地区 D.年降水量多于1000毫米的地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