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地理试题 >

江苏兴化人在低洼地区挖河泥垫高农田,垒土成垛,垛上耕种,河中养鱼虾,形成了垛田农...

江苏兴化人在低洼地区挖河泥垫高农田,垒土成垛,垛上耕种,河中养鱼虾,形成了垛田农业模式;下图为垛田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垛田种植的农作物最有可能是

A.小麦、大豆、棉花

B.水稻、油菜、旱藕

C.花生、小麦、亚热带花卉

D.甘蔗、油菜、甜菜

2.对于垛田农业”的发展和评价,下列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A.“垛田农业”体现出兴化人的智慧

B.“垛田农业”是一种立体农业

C.“垛田农业”也可以发展成为观光旅游农业

D.“垛田农业”是生态无污染农业

 

1.B 2.D 【解析】 兴化垛田,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垛田镇,是历史上华夏先民建立在沼泽地基础上的四周环水的小块农田。垛田是江苏中部里下河腹地的兴化地区一种特有的农业文化遗产。它是由当地先民在湖荡沼泽地带开挖河泥堆积而成,状如小岛,物产丰饶,景色旖旎。垛田是在当地生态环境剧烈变化下,为适应防治洪涝以及人口快速增长而创制,至今已有600年左右的历史。 1.据材料可知,垛田农业模式主要分布在江苏兴化一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地区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油菜、旱藕;花生、小麦、甜菜主要是北方地区农作物,甘蔗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南方气温高的地区广泛种植。故选:B。 2.垛田是江苏中部里下河腹地的兴化地区一种特有的农业文化遗产,它是由当地先民在湖荡沼泽地带开挖河泥堆积而成,状如小岛,物产丰饶,景色旖旎,体现出兴化人的智慧,垛上耕种,河中养鱼虾,体现了立体农业的特点,当地利用垛田这种独特的地貌,可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从材料中不能体现生态无污染的特点。所以D不正确。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区域中,主要的农耕区集中在

A.河套平原 B.河西走廊 C.塞上江南 D.关中平原

2.上述农耕区是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要道,与周围地区相比,这里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①地形平坦②交通便利③水源丰富④煤炭和石油资源丰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查看答案

下图为北京市地形简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北京市地形地势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拔都在200米以下

B.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C.平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

D.地形以丘陵、盆地为主

2.北京市中心城区的职能定位为

①政治中心②交通中心③文化中心

④经济中心⑤科技创新中心⑥国际交往中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③⑤⑥

 

查看答案

长江三角洲地处江海交汇之地,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鱼米之乡”,城镇兴盛。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与其形成条件无关的是

A. 地理位置优越 B. 经济发达 C. 交通便利 D. 矿产资源丰富

2.区域内各城市间联系密切,就像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样,这主要是借助

A. 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 B. 航空运输

C. 手机和互联网 D. 内河航运

 

查看答案

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界线中,与图所示甲区域和其他区域的分界线相吻合的是

A.人口地理分界线 B.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C.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D.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2.我国自古就有“南稻北麦”、“南船北马”之说,其中的“南北”指的是图中哪两个区域

A.甲和丁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乙

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绘的景象在下列哪个地区最常见

A.甲地区 B.乙地区 C.丙地区 D.丁地区

4.丙区域与丁区域的界线较为接近

A.200mm年均等降水量线 B.400mm年均等降水量线

C.600m年均等降水量线 D.800mm年均等降水量线

 

查看答案

下图是常州市某学校学生到溧阳山区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绘制的地图,请你帮助完善并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图中100米等高线未画完,请你根据图中所示海拔数据将其补画完整。________

(2)图中,山峰在李庄的________方向,图中小河的流向为________,若李庄与山峰之间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则两地的实地直线距离是________千米,山峰海拔超过________米。

(3)同学们沿图中虚线所示线路进行考察,沿途经过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__,字母F表示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1班先行到达A地,2班在B地尚未出发,此时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米。

(4)你认为,河边比较平坦的E地适合种水稻还是适合种植松杉等用材林?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