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法是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方法。下面是小明同学利用地图学习甲乙两国的过程,请帮助她完善下列学习内容。
(1)位置方面:两国都是临海国家,回归线都穿过其领土,其中跨寒温热三带的是_________(甲或乙)国
(2)地形方面:两国地形都是三大地形区,甲国中部①是________________ (地形区),乙国东部②是___________________山脉。
(3)农业方面:两国都大量出口_________ (农产品),都有发达的畜牧业。请据图和你学过的知识分析乙国东北部乳畜业发达的社会经济原因_________,城市方面:两国首都都不是全国最大城市,甲国的③是_________,乙国西部城市④是_________,有“硅谷”之称。
(4)请据图和你学过的知识分析甲国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广泛的原因。____________
结合图1和图2,完成下列问题。
2019年是中俄建交70周年,6月5日,习近平主席出访俄罗斯,共同协商发展大事,并出席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并讲话。
(1)6月7日,习主席参加“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该城市位于①②③④地中的___________地。
(2)俄罗斯被称为“世界加油站”,结合图2分析这一美称的由来_______________。
(3)俄罗斯工业基础雄厚,部门较齐全,最发达的工业区位于__________(填写序号及工业区名称),据图总结该国工业区的分布与矿产资源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
(4)中俄贸易往来频繁,每年中国向俄罗斯出口大量的玩具、体育用品、皮革制品、床上用品、服装、鞋类、家具等商品……这些商品在俄罗斯市场受到青睐。俄罗斯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有何特点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
(5)俄罗斯交通部门齐全,拥有世界最长的铁路____________,下表是暑假时王林乘坐该铁路线一路向西记录下来的旅行见闻记录,请判断对错:
俄罗斯铁路旅行见闻 | 正确写“正确” 错误写“错误” |
从车窗向外看,到处都是茂密的常绿阔叶林 | ______ |
铁路线附近有世界最深的淡水湖——贝加尔湖 | ______ |
列车继续向西行驶,穿过乌拉尔山,进入东欧平原 | ______ |
经过欧洲第一长河——伏尔加河,该河注入北冰洋 | ______ |
了解应对自然灾害。
材料一:2019年6月17日在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北纬28.34°,东经104.90°)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北京(东经116°,北纬40°)网友自发去灾区参加抗震救灾。
材料二:2019年12月9日,新西兰北部著名的旅游地“怀特岛”突然发生了火山喷发,当时共有数十人在岛上观光旅游,火山喷发导致了至少6人死亡。
(1)结合材料一,请在图1上用点标出北京和长宁的位置,并说明两地的位置关系。
(2)甲、乙、丙三地附近的网友也通过网络,纷纷表示希望参加长宁的抗震救灾工作,下面是他们聊天的部分内容,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判断他们聊天的内容是否有误。如果有误,请在错误处划线,并在线下修改。
甲地附近网友:我位于高纬度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去长宁需要往西北方向走。
乙地附近网友:我位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往西南可到达长宁。
丙地附近网友:我位于80°W,去长宁需要往正东方向走。
(3)根据材料二和图2分析中国四川和新西兰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有什么不同?
川藏铁路“八起八伏”累计爬升高度超过14万米,外媒戏称其是“一辆巨大的过山车”下图是正在建设中的川藏铁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川藏铁路经过的地形区有
①四川盆地
②横断山区
③青藏高原
④云贵高原
⑤江南丘陵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2.图示区域
A.跨地势第一、二级阶梯 B.河流自西向东注入印度洋
C.河流水量丰富航运价值大 D.自然景观以高寒荒漠为主
3.川藏铁路沿线建了很多高桥和隧道,其主要目的是
A.增强“过山车”刺激性 B.减缓线路的起伏程度,克服地形的高度差
C.尽量少占良田 D.便于欣赏沿途的风光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读“台湾岛水系分布图”和“台湾岛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
B.台湾地势西部高中东部低
C.年平均气温南高北低,中间高四周低
D.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和地势
2.台湾省的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下列关于台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规模种植热带和亚热带果树
B.台湾岛上人口分布东密西疏
C.台北既是全省最大城市,也是全省最大港口
D.农业是台湾省经济的主要支柱
亚马孙河流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该热带雨林因具有巨大的环境效益其开发与保护一直备受世界关注,该雨林巨大的环境效益主要有( )
①提供大量木材,增加收入 ②调节全球气候
③为全球提供新鲜空气 ④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