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巴西矿产、农产品及城市分布图”“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可知,巴西的地理位置,从半球位置看,大部分位于西半球和______半球;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低纬度的______带地区;从海陆位置看,东临______洋。
(2)据图可知,巴西的地形以____和____为主;巴西和澳大利亚的人口、城市都集中分布在_____地区。
(3)读“巴西矿产及农产品分布图”,受自然环境影响,巴西的农作物有______(写出一种即可);巴西的农作物集中分布在______地区,该地带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4)北部亚马孙河流域分布着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2019年亚马孙森林火灾频发,潮湿的亚马孙雨林起火大都是由人为造成。下列行为或观点中,可以保护亚马孙热带雨林免遭继续破坏的是(______)
A大力发展采矿业 B继续开拓大型农牧场
C大力发展原始迁移农业 D开发资源要秉持可持续发展观
(5)以下关于巴西和澳大利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在巴西能看到很多混血种人
B在巴西的街头巷尾能看到许多人在踢足球
C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被称为“世界办公室”
D澳大利亚古老生物种类多,如袋鼠、考拉,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读“南亚季风示意图”“印度农作物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据“南亚季风示意图”,1月印度盛行______(方向)季风,此风是从______吹向__________(填“陆地”或“海洋”)。这个时候是印度的__________(填“旱”或“雨”)季。
(2)据 “南亚季风示意图”,7月印度盛行______(方向)季风,此风是从______吹向______(填“陆地”或“海洋”)。这个时候是印度的______(填“旱”或“雨”)季。
(3)西南季风的异常会引发印度的水旱灾害。A到F是西南季风的几种变化情况,请选择相应字母填入下面的括号中。
A势力强 B势力弱 C来得早
D来的晚 E退的早 F退得晚
水灾__________;旱灾________________。
(4)据“印度农作物分布图”可知,印度水稻分布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不包括(_____)
A沿海地区 B恒河中下游平原地区
C降水丰富的地区 D降水少的内陆高原、山地地区
(5)据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气候资料图”判断,该地的气候特征是(______)
A全年低温少雨 B全年低温多雨
C全年高温,有明显旱雨两季 D全年高温少雨
读“日本、俄罗斯地图”,完成下列各题。
(1)据上图可知俄罗斯、日本共同濒临的大洋是__________;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位于欧洲部分,且欧洲部分集中了俄3/4的人口,俄罗斯历来被认为是横跨亚欧大陆的__________洲国家。
(2)据“俄罗斯地形、工业区分布图”可知,俄罗斯自西向东的四大地形区为东欧平原、_________平原、__________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俄罗斯亚洲部分的河流大多自南向北注入__________洋。
(3)据上图可知日本工业分布与俄罗斯有着显著不同:日本的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________沿岸,充分利用了其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______的优势条件; 俄罗斯矿产资源丰富,_______(填“重”或“轻”)工业发达。俄罗斯的工业区集中在俄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南部,原因是________(一条即可)。
(4)日本多数河流短小、水流急,主要原因是(________)
A板块活跃,多地震 B国土广大,多平原
C降水丰富,多高原 D国土狭小,山地、丘陵广布,沿海平原狭小
读“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1.撒哈拉以南非洲是___种人的故乡( )
A.白 B.黑 C.黄 D.混血种人
2.撒哈拉以南非洲(北回归线以南非洲部分)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地中海气候
3.生活在热带草原上的动物是( )
A.企鹅 B.北极熊 C.斑马 D.熊猫
美国的工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上均居领先地位。回答下列各题。
1.据“美国地形图”可知,美国本土部分的地势特征为( )
A.中间高,四周低 B.南高北低
C.东高西低 D.东西高,中部低
2.美国特斯拉牌新能源汽车以续航里程远、智能化程度高文明世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需的优势条件是( )
A.农业基础好 B.原材料丰富 C.劳动力廉价 D.科技力量雄厚
聚落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房屋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无不深深打上自然环境的烙印。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竹楼—东南亚的高脚屋反映了当地什么样的气候环境( )
A.湿热 B.干旱 C.寒冷 D.温和
2.格陵兰岛因纽特人居住的冰屋与当地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有关( )
A.终年湿热 B.终年干旱 C.终年寒冷 D.终年温和
3.非洲热带草原的“茅草屋”充分考虑了( )
A.地震灾害 B.寒潮灾害 C.风沙灾害 D.就地取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