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地理试题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意大利示意图和西西里岛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意大利示意图和西西里岛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

材料二 英国示意图和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

材料三 棉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5-30℃,开花、结铃和纤维发育要求在20℃以上,光照充足。15世纪英国开始出现棉花种植,但其棉花种植业并未得到迅速发展。

(1)西西里岛位于意大利南端的_____海之中,意大利所在的半岛是___

(2)意大利西西里岛旅游业发达,特别是夏季游人如织。结合两地气候图形分析英国人喜欢夏季去西西里岛旅游的原因____

(3)结合材料三和英国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分析限制英国棉花种植的气候条件_____

 

地中海 亚平宁半岛 西西里岛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阳光充足;英国全年温和多雨,阳光沙滩吸引英国游客 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多雨(湿润);阴天多,晴天少,光照不足,不利于棉花的生长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欧洲西部的地理特征,考查了学生根据图片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1)由图可知,西西里岛位于意大利南端的地中海之中,意大利所在的半岛是亚平宁半岛。 (2)由图可知,西西里岛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阳光充足;英国全年温和湿润,阴天多,光照少,阳光沙滩吸引英国游客,所以英国人喜欢夏季去西西里岛旅游。 (3)由图可知,英国属于全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阴天多,晴天少,光照不足,不利于棉花的生长(棉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5—30℃,开花、结铃和纤维发育要求在20℃以上,光照充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澳大利亚和美国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两国有许多共同点,地势特征都是______,共同濒临的海洋是______

(2)美国东北部乳畜业发达的主要原因是____

(3)澳大利亚的首都A是______;该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东南部的社会经济原因是_________

(4)澳大利亚被誉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请写出一种其特有的动植物___

 

查看答案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0年春,一场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袭卷全球。日本友人支援武汉的物资盒子上写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两句诗,以表达中日两国的友谊。读图。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邻国A____,岛屿K____

(2)富士山是日本最高的山峰,海拔3776米,地形复杂,攀爬难度大。日本政府严格限制登山人数,并且只有夏季游客才能登山,其原因可能是____

(3)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其原因主要是_____

(4)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主要是____

 

查看答案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和水稻。小麦喜温凉气候,比较耐旱。水稲属于喜温、喜湿作物,生长期间需要有充足的水分供给。

材料二:孟买气候资料图

(1)根据材料一,判断图1中B区域适合种植的粮食作物是___

(2)根据图1,描述印度的纬度位置______

(3)2018年5月14日,69岁“无腿勇士”夏伯渝经过5次挑战从珠峰南坡成功登顶。读图,说明从南坡登顶珠峰大多选择每年4-5月份的气候原因_________

(4)结合图2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____

(5)近几十年来,服务外包产业特别是软件外包产业在印度发展迅速,并形成众多软件外包产业中心,其中______(城市)是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的发源地。

 

查看答案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习近平主席曾在亚信峰会上提出,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材料二:图一和图二。

(1)图一中A是____运河,简述该运河交通位置的重要性____

(2)图一中①地区普遍种植的粮食作物是____,请说明本地种植该粮食作物具备哪些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_____

(3)图一中B是_____海峡,该海峡大部分时间风平浪静,有利于航运。

(4)图一中③地区石油资源丰富,石油主要分布在____

(5)图二中河流C的流向是____;受河流的影响,该区域城市大多分布在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读“法国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法国地理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

A.0°经线穿过东部 B.地跨寒带、温带和热带

C.位于亚洲东部 D.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

2.受原料产地影响,葡萄酒厂应建在(   )

A.洛林高原 B.巴黎盆地

C.地中海沿岸 D.英吉利海峡沿岸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