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10泰安28).(5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实验中发现:不仅碱溶液可以使酚酞试液...

(10泰安28).(5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实验中发现:不仅碱溶液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Na2CO3溶液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碱溶液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是因为碱在水中解离出了OH,那么Na2CO3溶液中究竟是那种粒子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呢?他们设计了如图三个实验,请你和他们一起探究并完成下列问题:

 

6ec8aac122bd4f6e

 

(1)实验Ⅰ是为了                           

(2)实验Ⅱ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                     ,小组内有同学认为实验Ⅱ没有必要做,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                                        

(3)实验Ⅲ滴入K2CO3溶液,振荡,酚酞试液变红,向变红后的溶液中再逐滴滴入过量的CuCl2溶液,红色逐渐消失,同时还观察到生成                。由实验Ⅰ、Ⅱ、Ⅲ得出结论:CO32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

(4)小组同学在与老师交流上述结论时,老师说“其实Na2CO3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也是由于溶液中存在OH”。你认为Na2CO3溶液中存在OH的原因是                     

 

(1)探究Na+是否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2)探究水分子是否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酚酞试液中就有水分子(或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水分子)  (3)白色沉淀 (4)CO32-与H2O发生反应产生OH-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0新疆19】.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分成甲、乙两组对溶液的鉴别进行探究,请你分析并填空。

【实验目的】Na2CO3溶液、NaOH溶液、Ca(OH)2溶液、稀盐酸四种溶液的鉴别。

【实验药品】未贴标签的四瓶溶液[Na2CO3溶液、NaOH溶液、Ca(OH)2溶液、稀盐酸]和紫色石蕊试剂。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等。

【设计并实验】甲组同学利用紫色石蕊试剂鉴别四种溶液:

 

实验操作和步骤

实验现象与结论

(1)用4支试管,各取少量四种溶液,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剂;

一支试管中溶液由无色变红色,则原溶液是                 溶液。

(2)另用3支试管,各取少量未确定的三种溶液,分别滴加步骤(1)检验出的溶液。

一支试管中溶液有气泡放出,则原溶液是              溶液

(3)另用2支试管,               

                    

一支试管溶液中有白色沉淀析出,则原溶液是          溶液,另一支试管溶液中无现象,则原溶液是       溶液。

 

乙组同学经讨论认为,不用紫色石蕊试剂也能鉴别出四种溶液。种自分别做了如下实验:

 

同学

实验操作

实现现象

结  论

小红

用3支试管,各取少量三种溶液,分别滴加另一种溶液。

一支试管溶液中有气泡放出,其余两支试管溶液中无现象。

所滴加的溶液是稀盐酸。

小勇

一支试管溶液中有白色沉淀析出,其余两支试管溶液中无现象。

所滴加的溶液是Na2CO3溶液。

小新

三支试管溶液中都无现象。

所滴加的溶液是NaOH溶液

 

乙组三位同学经过交流后发现本组          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所滴加的溶液应是             溶液,由此鉴别出了四种溶液。

【反应与体会】①物质的鉴别有多种方法;②鉴别物质的关键是利用物质的特征性质等

 

查看答案

【10乌鲁木齐市17】.(9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是增加、减小还是不变呢?甲、乙、丙三位同学按下面的步骤进行探究:

(1)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不变。

(2)设计并进行实验,甲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A所示,乙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B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6ec8aac122bd4f6e

 

写出A、B两个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②             

丙进行了图C所示的实验,在一根用细铜丝吊着的长玻璃棒两端,分别绕上粗铜丝,并使玻璃保持水平。然后,用酒精灯给a端铜丝加热数分钟。停止加热后冷却,他观察到的现象是    ③                          ④          

(3)实验结论:

甲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

乙、丙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不相等。

(4)你认为  ⑤  的结论正确,请从原子的角度分析,结论正确的理由是:  ⑥

(5)导致其他实验结论错误的原因是   ⑦               ⑧       。因此,如果      ⑨         的反应,则一定要设计反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

 

查看答案

【10湖北十堰21】.小丹同学在学习酸的性质时,从同一卷镁带中剪取长度相等的两根镁带,分别与室温下H浓度相同的稀盐酸、稀硫酸反应。观察发现:镁带在稀盐中放出气泡的速率明显快鱼在稀硫酸中防除气泡的速率。

[查阅资料]

1.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映,基本质是金属单质与H反映。

2.生成H2速率主要取决与:①金属表面积 ②溶液中H浓度 ③温度等条件

3.H的浓度与1L溶液中H的数目成正比。

4.溶液中除H外的其它离子可能会影响反映速率。

[提出问题]

①小丹同学在进行上述实验时,控制了镁带与酸反映的哪几个条件?(答出两条)

②上述反映中C1、SO6ec8aac122bd4f6e如果反映速度?

[猜想假设]

I.Cl促进了镁与酸的反映,SO6ec8aac122bd4f6e对反映无影响。

II.SO6ec8aac122bd4f6e抑制了镁与酸的反映,C1对反映无影响。

III.                                        

请回答问题①,完成猜想3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猜想,小丹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

编号

铝片

长度

H浓度

相同的酸

反应片刻后

添加少量试剂

产生气泡

的速率

结论

A

2cm

5mL盐酸

Na2SO4固体

无明显变化

(结论A)

B

2cm

5mL硫酸

(试剂B)

明显加快

Cl对反应有促进作用

 

试剂B是         (化学式)固体。

[结论]结论A为                              

[反思]将试剂B改用HC1气体,不能达到探究目的,其原因是              

 

查看答案

【10福建宁德17】.(11分)一包黑色粉末可能由氧化铜和炭粉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组成,某学校科学小组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硫酸铜溶液呈蓝色

【设计方案】(1)取少量黑色粉末于试管中6ec8aac122bd4f6e观察现象

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与对应结论如下表,请你完成下表中①②相关内容:

 

现象

结论

溶液呈蓝色,有黑色不溶物

含CuO、C

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有黑色不溶物

只含①          

溶液呈蓝色,②              

只含CuO

 

(2)通过实验及分析,确定该粉末为氧化铜和炭粉的混合物,为了进一步探究它们的性质,探究小组又利用这种混合物补充做了如下图所示实验:

 

6ec8aac122bd4f6e

 

①能证明CuO与C已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答一点即可)试管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最能说明试管中物质已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查看答案

【桂林201030.】请你参与下列探究:

【问题情景】在课外活动中,小斌按照课本实验(见图1)探究分子的运动时,闻到了刺激性的氨味,于是,小斌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装置,进行同样的实验,结果不再有刺激性的氨味,并且快速出现实验现象,得到了和课本实验同样的结论。

 

6ec8aac122bd4f6e

 

【实验探究与结论】小斌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

(1)滴入少量浓氨水后,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发生的变化是                       。从分子运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                             ;从浓氨水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                          

(2)用初中的化学知识分析,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                            

(3)和课本实验比较,小斌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是(写出两点)①          ;②        

【思维拓展】小媚受小斌实验的启发,将图2装置进一步改装成图3装置,用于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1)打开活塞K滴入稀硫酸后,两条用紫色石蕊试液润湿的试纸发生的相同变化是        ,不同变化是       ,小媚从课本实验中知道,二氧化碳和水本身都不能使石蕊变色,因而她认为以上两个变化验证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依序是                   

(2)小柔认为小媚的装置还可以同时验证: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 ;②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小柔为完成自己的两个验证实验,对小媚的实验进行的简单改进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