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以下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反应前后涉及的化合物共有 种,A物质的化学式为 。
(2)分析微观示意图,你能获得的信息还有(各写一条):
宏观方面:
微观方面:
化学用语可准确、规范的表示微观粒子、物质及其变化,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请填写下列空格:
由此可以看出钠原子最外层有 个电子,因此在化学反应中易 (填“得”或“失”电子。
(2)现有氢气、水银、氧化钙、二氧化硫四种物质,其中(用化学式填写):
可用作食品干燥剂的是 ;常温下为液体的金属是 ;
可用作清洁高效的新能源的是 ;造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是 。
(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
为除去粗盐中含有的硫酸钠,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应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氯氧化钠碳酸钠等物质.将杂质转化为沉淀过滤除去,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盐酸得到精盐水。
该工程示意如下:对该过程的认识中,认正确的是
A.①操作中需要进行搅拌,目的是提高氯化钠的溶解度
B.③、④两步操作顺序可以颠倒
C.⑤操作得的沉淀中共有三种物质
D.⑥操作中,加入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将滤液的pH调为7
“NaCl+CO2+NH3+H2O=NaHCO3+NH4Cl”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的重要反应,反应生成的一种盐达到一定浓度时会从溶液中首先结晶析出。下列相关认识中,正确的是
A.在加压的条件下向饱和氨盐水中通二氧化碳,更有利于反应的发生
B.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为NaHCO3的不饱和溶液
C.该条件下NaHCO3的溶解度比NH4Cl小
D.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
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比乙物质大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可采用降温的方法使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 t2℃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0%
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和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分析推理中,正确的是
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有机物中都含有碳元豪,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C.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D.硝酸钾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所以硝酸铵溶于水温度也无明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