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相互之间存在以下转化关系。其中A是一种钠盐,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D是广泛用于建筑业的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注:A与B生成C和D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⑴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①A: ;②B: ;③C: 。
⑵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A+B→C+D: 。
建立“宏观---微观----符号” 之间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1)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所属基本反应类型是 。
(2)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后,再滴加稀盐酸,其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右图:
该实验中观察到现象是 ,其反应实质是 。
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由图可知: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t1℃时 物质的溶解度最大;t2℃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 “相等”、“不相等”、 “不一定”);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以用 法(填“降温结晶”、“蒸发结晶”、“过滤”)提纯甲。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质量/g |
18 |
1 |
2 |
32 |
反应后质量/g |
X |
26 |
2 |
12 |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g B、乙是反应物
C、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5∶4 D、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下列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操作过程,其中不正确的是
化学实验中常常出现“1+l=2”或“l+l≠2”的有趣现象。下列符合“l+l= 2”的事实是
A、常温下,1L水与1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等于2L
B、室温下,1g镁与1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为2g
C、室温下,1g硫粉在lg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2g二氧化硫
D、20℃,l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1g氯化钠固体能得到2g氯化钠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