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2个氢原子的是 ( )
A、2H+ B、H2 C、2H2 D、2H
能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 ( )
A、分子和原子 B、质子和中子 C、质子和电子 D、电子和中子
某校化学实验课上,同学们用化学方法探究一种钢样品中铁的含量。同学们将11.4 g钢样品和20.0 g稀盐酸(足量)放入质量为120.0 g烧杯中。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对烧杯及其中的剩余物进行了四次称量,记录如下表:
反应时间 |
T0 |
T1 |
T2 |
T3 |
烧杯和药品质量/ g |
151.4 |
151.3 |
151.0 |
151.0 |
(最后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反应中产生氢气的质量是 g。
(2)钢的类型分为:
低碳钢 |
中碳钢 |
高碳钢 |
含碳量0.03%~0.3% |
含碳量0.3%~0.6% |
含碳量0.6%~2% |
假设残留在烧杯中的黑色固体全部是碳单质,试通过计算判断这种钢属于哪种类型的钢?
(3)某钢厂欲冶炼1000 t这种钢材,需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多少吨?
现有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26.5g,待反应不再有气体生成后,将试管冷却、称量,得到剩余固体16.9g。求:
⑴制取氧气的质量。
⑵剩余固体中含有哪些物质?各为多少克?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是增加、减小还是不变呢?甲、乙、丙三位同学按下面的步骤进行探究:
(1)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不变。
(2)设计并进行实验,甲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A所示,乙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B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写出A、B两个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 ② 。
丙进行了图C所示的实验,在一根用细铜丝吊着的长玻璃棒两端,分别绕上粗铜丝,并使玻璃保持水平。然后,用酒精灯给a端铜丝加热数分钟。停止加热后冷却,他观察到的现象是 ③ , ④ 。
(3)实验结论:
甲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
乙、丙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不相等。
(4)你认为 ⑤ 的结论正确,请从原子的角度分析,结论正确的理由是: ⑥ 。
(5)导致其他实验结论错误的原因是 ⑦ , ⑧ 。因此,如果 ⑨ 的反应,则一定要设计反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
在课外活动中,某学生用一定量的某+2价金属R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并做如下记录:
实验次数 |
R的质量 |
硫酸的体积 |
生成的氢气体积 |
第一次 |
1.5g |
50mL |
1.47L |
第二次 |
2.0g |
50mL |
1.96L |
第三次 |
2.3g |
50mL |
2.16L |
第四次 |
2.5g |
50mL |
2.16L |
⑴该实验中,第 次实验中金属有剩余,第 次实验中硫酸有剩余。
⑵若氢气的密度为0.085g/L,则金属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