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分)通常人们蒸馒头都是在发酵的面粉中加入适量的纯碱(Na2CO3)而小明同学发现妈妈今天蒸馒头并没有“发面”,而是在面粉中直接加入适量的小苏打(NaHCO3),也蒸出了蜂窝均匀,口感松软的馒头,于是提出问题:蜂窝是怎么产生的呢?
猜想假设:NaHCO3受热能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设计:小明拟定选择右图装置进行实验。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连接仪器,并 (2)将少量碳酸氢钠装入干燥的试管中,固定在铁架台上 (3)用酒精灯加热试管 |
试管内壁有无色液滴 |
|
(4)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中 |
|
有二氧化碳产生 |
(5)加热至无气体产生时,停止加热 |
试管内剩余白色固体物质 |
|
实验完毕,小明非常得意,想完成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却发现了新的问题。即试管内的残留固体究竟是:NaOH 、Na2CO3、Na2O中的哪一种?
于是查阅资料:酒精灯加热温度约500~600 ℃;完全反应时试管内的剩余物为纯净物;Na2CO3加热到851 ℃熔化而不分解;NaOH加热到1390 ℃沸腾不分解;
2NaOH+CO2=Na2CO3+H2O;Na2O+H2O=2NaOH
根据资料和你所学的化学知识,你的猜想是 。(填化学式)
验证你的猜想,填写下列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
|
4分)有A、B、C、D四瓶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盐酸、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中的一种,将它们两两混合,实验现象如右表:其中“↓”表示有沉淀产生,“↑”表示气体放出,“ —”表示无明显现象。试推断:(填化学式)
A B C D
|
A |
B |
C |
D |
A
|
|
— |
↓ |
↑
|
B
|
— |
|
↓ |
↓ |
C
|
↓ |
↓ |
|
↓
|
D
|
↑ |
↓ |
↓ |
|
(7分)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家庭准备云南白药、碘酒、红药水、双氧水、高锰酸钾等杀菌消毒、止血、防感染的药品,是很好的预防措施。
①碘酒的溶剂为 ,双氧水中的溶质为(填化学式) 。
②高锰酸钾由(填数字) 种元素组成。
(2)在我国青海湖地区有一种说法: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这里的碱指的是Na2CO3,盐指NaCl,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表示。
①10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碳酸钠 g。 ②40 ℃时,碳酸钠的溶解度(填字母序号) 氯化钠的溶解度。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③请根据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说明我国青海湖地区冬天捞碱的原因为 。
青少年看书、写字一定要爱护眼睛,台灯是在光线不足时常用的照明用具。
(1)图中标示的物质属于金属材料的有 (填序号)。
(2)灯管后面的反光片为铝箔。铝块能制成铝 箔是利用了铝的 性。
(3)铝比铁活泼,但铝箔比铁螺丝钉耐腐蚀。铝制品耐腐蚀的原因是 。
(4)若要验证铜、铁、铝的活动性顺序,某同学已经选择了打磨过的铁丝,你认为他还需要的另外两种溶液是(填化学式) 、 。
碘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严重缺碘可能诱发甲状腺疾病。已知碘的原子序数为53,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133。下列有关碘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核外电子数为53 B.核电荷数为133
C.质子数为53 D.中子数为80
下列物质不能和稀盐酸发生反应的是
A.氯化钡 B.石灰石 C. 生石灰 D.硝酸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