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碘盐即在食盐中加入碘酸钾(KIO3),以防治碘缺乏病的发生。通常每千克食盐含碘25mg。
(1)碘酸钾中钾元素、碘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2)碘酸钾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至0.1%)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由于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导致许多实验需要改变,或者发生异常现象。
【探究一】
有一乡村中学由于条件所限,仅有一大一小两种试管和稀硫酸。甲(图1)、乙(图2)两学生找来铝制易拉罐皮(代替锌粒),各自设计了一种装置(如图所示),制取并收集一试管氢气。(大试管套在小试管上收集氢气)
(1)哪个学生设计的比较合理? 。
(2)用较合理的装置制取氢气,要使氢气充满收集氢气的试管,操作过程是
。
(3)在家里,还可以用哪些物品代替废易拉罐皮和稀硫酸完成反应?
(任写一组物质名称)
【探究二】
二氧化碳是造成地球温室效应的元凶,减少它的产生和除去它,成为每个化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小敏、小丽、小静和我为了探究CO2与NaOH的反应,进行了如下研究:
【小敏的方法】在一个充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倒入约体积的NaOH溶液,发现塑料瓶变瘪。小敏宣布验证了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我不同意小敏的看法,理由是 ;
我的做法是 。
【小丽的方法】在NaOH溶液中滴加3滴酚酞溶液,再通入CO2,如果CO2和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酚酞溶液应该由红色变成无色。(碳酸钠水溶液呈碱性)
我不同意小丽的看法,原因是 。
【小静的方法】将CO2通入到NaOH溶液中一段时间,取少许反应后的液体,滴加澄清的石灰水,出现了白色浑浊。写出其中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
【我的方法】我用的物质与其他三位同学都不一样,证明反应的发生。我的实验过程如下: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构建知识网络,理清物质间的相互关系,是化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我们能在下图圆圈中填写适当物质的化学式,使得直线相连的两物质能相互反应,且分别反映出单质与Ca(OH)2的三条不同的化学性质。
请问:
(1)单质是 ;A是 ;B是 ;C是 ;
(2)写出其中的3个属于不同基本反应类型的化学方程式:
;
;
。
我国家用能源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燃气时代。小华在家里打开煤
气罐(内装液体燃料)时,听到“咝咝”的声音。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这一现象: 。如果你是小华,在家里你检测燃气是否泄漏的简单方法是 为了便于提醒用户煤气是否泄漏,国家统一规定必须在燃气中加入乙硫醇(化学式为C2H6S)。请说出乙硫醇可能具有的性质 (至少两条)。
(2)刘菲为同学们表演了一组魔术,她在3个盛有相同液体的玻璃杯(分别编号A、B、C)中,分别倒入三种不同的液体,同学们看到下列奇特现象:A杯变成红葡萄酒,B杯变成“汽水”(有大量气体生成),C杯变成“牛奶”(有白色浑浊)。请你给刘菲揭开魔术的秘密。
①B杯中生成的气体可能是 (填化学式)。
②写出C杯中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与装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可选用 (填序号,下同);写出用该发生装置制取氧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
(2)为测定所收集氧气的体积,可以选用的装置是 和 。
(3)硫化氢(H2S)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其水溶液呈酸性。实验室通常用硫化亚铁固体和稀硫酸反应来制取它,收集硫化氢气体可选择 装置;对多余的硫化氢气体,可用NaOH溶液吸收,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30℃时,甲的溶解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的溶解度。
(2)要使饱和甲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 (只填一种)。
(3)在20℃时,把甲、乙各10g固体分别加入到两个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所得甲溶液为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若将温度都升高到30℃,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10℃时,向12%的100g甲溶液中加水60g,可得到溶液 g,此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