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下列生活用品中,不是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A.塑料水盆 B.橡胶手套 C.涤纶内衣 D.纯棉毛巾
下列烹饪用的调味品与足量水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黄酒 B.橄榄油 C.白糖 D.食盐
以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各种清洗剂,选择适当的用品可以得到更好的清洗效果。
名称 |
洗涤灵 |
洁厕灵 |
炉具清洁剂 |
污渍爆炸盐 |
漂白粉 |
产品样式 |
|||||
有效成分或功能 |
清洗油污 |
盐酸 |
氢氧化钠 |
过碳酸钠 |
消毒 |
(1)我们使用洗涤灵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它具有 的功能。
(2)以下物质可以使用洁厕灵清洗的是 填字母序号)。
a.铁锈 b.油渍 c.水垢(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3)取上述一定量的炉具清洁剂,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 色,若将洁厕灵与炉具清洁剂混合,可以发生右图所示的化学反应。图中a微粒的化学式为 ,在使用炉具清洁剂时应注意 (写一点即可)。
(4)“污渍爆炸盐”溶于水后会生成Na2CO3和H2O2。将爆炸盐溶于水后,再加入足量的洁厕灵,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5)化学小组发现一袋包装破损的漂白粉,同学们对漂白粉其漂白作用是否失效产生了疑问。(当有效成分完全消失时,则漂白粉就完全失效;部分消失时,则为部分失效)。
I.查阅资料:
①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Ca(ClO)2、CaCl2和Ca(OH)2,其有效成分是Ca(ClO)2。
②Ca(ClO)2可溶于水,漂白原理是:它在空气中发生反应: Ca(ClO)2+H2O+CO2=CaCO3↓+2HClO,
③ HClO不稳定,易分解生成HCl和一种常见的单质气体。
④ CaCl2的水溶液呈中性,HClO的水溶液呈酸性。
⑤ HClO能可使有色物质(如:品红溶液)褪色。
II.交流讨论:
该小组同学经过分析得出:HClO分解时除生成HCl外,生成的另一种常见气体是 。
III.实验探究: 下表是探究某漂白粉是否完全失效的实验,请根据表中结论,进行填空。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把少量漂白粉样品加入水中,通入足量的CO2气体, 。 |
。 |
漂白粉的漂白作用已完全失效。 |
IV.继续探究:同学们对某完全失效后的漂白粉的成分很感兴趣,并作进一步探究。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对该失效后的漂白粉成分进行猜想:
猜想一:CaCl2和CaCO3; 猜想二: ;
小明同学认为猜想中的成分CaCO3,除漂白粉的有效成分在空气中发生反应生成外,还有其它来源,请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小聪同学进行实验证明失效后的漂白粉的成分符合猜想一,而与猜想二不符。小聪同学的实验方案是: 。
通过一学期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些规律。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的仪器名称:a_________,b_________;
(2)小李同学选用装置C,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用装置C还缺少的一种实验用品是_____,若用装置D收集的氧气不纯,其原因可能是_____(写出一种即可);用装置E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 _____ ;
(3)若用双氧水(加少量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要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发生装置可选用上图中的_________(填字母编号)。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__作用。
(4)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氨气(NH3)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其水溶液称为氨水,小明同学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时,她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_(填字母编号);小芳将收集满氨气的试管倒扣在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1)关注碳排放空气中CO2浓度的持续走高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不仅要努力减少CO2的排放,还要尽快想办法清除空气中过多的CO2。为此,他们设想了一系列“捕捉”CO2的方法。
方法Ⅰ:一些科学家利用太阳能加热的反应器“捕捉空气中的CO2,如图1所示。
步骤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方法Ⅱ:另一些科学家利用NaOH溶液的喷淋“捕捉”空气中的CO2,如图2所示。
①NaOH的溶液喷成雾状是为 。
②右图a环节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评价:上述两种方法在化学原理上都是可行的,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方法Ⅰ主要是受到地域和气候的限制;方法Ⅱ主要 。
(2)(4分)电动自行车以轻便、省力、操作简单、节能的优势正日益受到城镇居民的青睐。电动自行车常用铅蓄电池。
①铅酸蓄电池放电时的能量转化形式是 能转化为 能。
②铅蓄电池中的电解液常用30%~50%的稀硫酸。现欲配制质量分数为40%的稀硫酸400 mL(密度为1.30 g/cm3),需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 g/cm3)_________mL,水_________mL。(保留小数点后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