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2008•潍坊)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食品袋内防腐的氮气...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04•眉山一模)下列成语中均包含物质的变化过程,其中仅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查看答案
26.(2009•潍坊)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到钢铁厂做社会调查.他们抽取组成完全相同的质量为2.84g、4.26g、6.23g的三份铁合金样品(假设样中只含铁和碳),在三份样品中分别加入94.6g稀硫酸中进行实验(实验编号I、Ⅱ、Ⅲ),充分反应后,将得到的实验数据绘制出如图象试回答:
(已知生铁含碳2%~4.3%,钢含碳0.03%~2%)
(1)实验I中参加反应的铁质量为______克,该合金是______(生铁或钢).
(2)实验Ⅱ中参加反应的硫酸质量是______克.
(3)实验______中稀硫酸完全参加反应,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查看答案
25.(2009•潍坊)某化学探究小组用HCl与大理石反应研究影响反应剧烈程度的因素.实验温度为25℃、35℃;大理石有细颗粒与粗颗粒两种规格,每次实验取用含碳酸钙60%的大理石10g;所用HCl的质量分数为9.125%、18.25%,每次实验HCl的用量为20mL(假设9.125%、18.25%的盐酸的密度均为1g/em
3;大理石中杂质不与盐酸反应).
(1)反应原理:实验中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提出假设:HCl与大理石反应的剧烈程度与所用HCl的质量分数、大理石规格、反应温度有关.
(3)实验设计与实施:完成以下实验设计方案并实
实验编号 | T/℃ | 大理石 规格 | HCl的质量分数 | 完全反应的 时间/s | 实验目的 |
① | 25 | 粗颗粒 | 18.25% | 160 | (Ⅰ)实验①和②探究同体积下HCl的质量分数对该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Ⅱ)实验①和③探究温度对该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Ⅲ)实验①和④探究大理石规格对该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
②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210 |
③ | 35 | 粗颗粒 | 18.25% | 60 |
④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100 |
(4)实验结论:______.
(5)绘制图象:实验①中CO
2质量随时问变化的关系如图,借助简单计算请在右图中画出实验②和③中CO
2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曲线(忽略溶液体积变化).
说明:可以用铅笔画曲线.
查看答案
24.(2009•潍坊)CO
2是目前大气中含量最高的一种温室气体,科学家正在研究分离出空气中的CO
2,然后在催化剂作用下将CO
2和H
2反应合成汽油、甲醇等有机物.请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室中可选用制取氢气的装置______.
简述实验中将锌粒加入容器的方法是______.
(2)某同学设计下图装置分离CO
2和CO.实验开始时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让混合气体从导管口进入,所得纯净气体从导管c逸出(假设完全反应),此时逸出的气体是______.混合气体通入完毕后,再关闭活塞a,打开活塞b,使分液漏斗中的稀硫酸进入广口瓶,此时逸出的气体是______.
查看答案
23.(2009•潍坊)海洋是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它不仅孕育着无数的生命,还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
I.海水提溴.从海水中提取的溴约占世界溴产量的
,工业上常用“吹出法”制溴,其工艺流程如下:
试回答:
(1)步骤②中的化学方程式为2NaBr+C1
2=2NaCl+Br
2,其反应类型是______,
(2)非金属单质也具有类似金属与盐溶液之间的反应规律,如在溶液中可发生下列反应:C1
2+2KBr=2KCl+Br
2Br
2+2KI=2KBr
2+I
2由此可判断C1
2、I
2、Br
2活动性由强到弱顺序是______.
Ⅱ.食盐制碱.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的联合制碱法的主要过程是:①向浓氨水中通人足量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铵溶液;②然后向溶液中加入食盐细粒充分搅拌,控制条件,利用物质的性质不同,两者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氢钠,便有晶体析出;③将析出的碳酸氢钠加热制得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四种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表:
| 10℃ | 20℃ | 30℃ | 40℃ | 50℃ |
氯化钠 | 35.8 | 36.0 | 36.3 | 36.6 | 37.0 |
碳酸氢铵 | 15.8 | 21.0 | 27.0 | | |
碳酸氢钠 | 8.1 | 9.6 | 11.1 | 12.7 | |
氯化铵 | 33.3 | 37.2 | 41.4 | 45.8 | 50.4 |
请回答:
(1)碳酸氢铵的化学式是______.
(2)由上表分析过程②中能发生反应的原因是______.
(3)过程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Na
2CO
3+CO
2↑+H
2O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