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2009•宝鸡)某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标签残缺(如图所示)的溶液.为了测定此溶...

(2009•宝鸡)某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标签残缺(如图所示)的溶液.为了测定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他取出25g该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反应过程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所用NaOH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请计算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manfen5.com 满分网
标签上可以看出该溶液是硫酸镁溶液,向硫酸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会发生如下反应:MgSO4+2NaOH=Na2SO4+Mg(OH)2↓.但必须注意的是,参加反应的只是溶液中的溶质,而溶剂水是不参加反应的.我们再来看看关系图,发现:当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是40g时,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则参加反应的NaOH的质量是(注意参加两个字)40g×10%,由参加反应的NaOH的质量就可以求出参加反应的硫酸镁的质量(即硫酸镁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解析】 反应恰好完成时所用NaOH的质量:40g×10%=4g 设25g硫酸镁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MgSO4+2NaOH=Na2SO4+Mg(OH)2↓ 120    80 x     4g x=6g 硫酸镁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4% 答:该硫酸镁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4%.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小明在做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发现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瓶塞未塞紧,瓶口有白色粉末状物质.他认为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于是对该溶液进行了系列探究:
[提出问题1]:该氢氧化钠溶液真的变质了吗?
[实验方案]:
①取该溶液少量于试管里,向其中滴加稀盐酸,观察到______,说明该溶液真的变质了.
②请你帮小明再设计两个与 ①中化学原理不同的实验,证明该氢氧化钠溶液真的变质了.(只要求写出所用试剂,且试剂类别不同)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2]:该氢氧化钠溶液是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
[实验方案]:
取该溶液少量于烧杯里,向其中加入过量的______溶液,然后过滤,再向滤液里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观察到______,证明该溶液是部分变质;若观察到______,证明该溶液是全部变质.
查看答案
(2008•丰台区一模)请结合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manfen5.com 满分网
(1)写出a仪器的名称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反应得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K2MnO4+MnO2+O2查看答案
莉莉同学根据自己的住宅特点,设计了如下预防火灾的方法(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
防火措施灭火和自救措施
①在家中不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②室内装修多用不易燃烧的材料.
③电线、插座等用信得过产品,不用劣质产品.
④家里配置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并学会使用.
①当火较小时,立即用各种灭火器材灭火.
②室内失火时,打开门窗,尽量让浓烟从门窗排出.
③在灭火过程中,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④火势太大,不能从室内逃出,撤到花园,等待救援.
⑤因电器、电线短路引发火灾时,应先
,再灭火.
⑥因煤气泄漏引发火灾时,应先
,再灭火.
请根据莉莉同学预防火灾的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帮助张华同学进一步完善其防火措施,你的建议是(任定一条)

(2)在灭火措施中,少一条不可缺少的措施,该措施是

(3)在灭火和自救措施中,有一条不够妥当,该措施是(填序号)
,理由是

(4)请完成灭火和自救措施⑤和⑥中的空白(不要填在表上的空白处).
;⑥

(5)在灭火过程中,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其中的道理是
查看答案
在家庭生活中,自来水经过处理后,用途更加广泛.
(1)净水器可以净化自来水,获得更优质的饮用水.
①净水器中装有活性炭,其作用是

②净水器接通电源时产生紫外线与自来水生产中加氯气的目的相同,其作用是

(2)用自来水养金鱼时为除去其中少量的余氯,可放入少许大苏打(化学式为Na2S2O3•5H2O).大苏打由
种元素组成,其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3)水溶液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冬天在汽车的水箱中加入少量乙二醇,可使水溶液的凝固点
,以防止水结冰. 查看答案
(2009•德城区)在元旦联欢晚会上,被誉为化学魔术师的晓慧同学为同学们表演了一组化学魔术,在三支盛有液体的玻璃杯中,分别倒入用酒瓶装的一种液体,同学们看到下列奇特现象:A杯中变成了“红葡萄酒”(变为红色);B杯变成了“汽水”(产生大量的气泡);C杯中变成了“牛奶”(有白色沉淀).请你来揭开魔术秘密:
(1)酒瓶中的液体可能是

(2)B杯中产生的气体是

(3)写出C杯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 题型:解答题
  •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