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2009•松北区一模)某同学欲测定实验室一瓶放置已久的烧碱中NaOH的含量,他...

(2009•松北区一模)某同学欲测定实验室一瓶放置已久的烧碱中NaOH的含量,他取适量的烧碱样品,溶于一定量的水得到lOOg溶液.再加入lOOg稀盐酸(足量)充分搅拌到不再放出气泡为止,称量溶液为195.6g.请回答:
(1)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反应产生的气体的质量为______
(3)若所取烧碱样品为50.0g,则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是______
(4)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
(5)若用如图标签所示的浓盐酸配制400g7.3%所需浓度的稀盐酸.需加入水的质量______g.

manfen5.com 满分网
(1)由“一瓶放置已久的烧碱”可知氢氧化钠可能部分变质,杂质是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的碳酸钠.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据此写出化学方程式即可;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因为生成的气体逸出,故反应产生的气体的质量=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3)根据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列出比例式,就可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据此求出样品中NaOH的质量,然后根据质量分数公式计算即可; (4)由图示可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5)根据溶质质量一定,利用溶质质量分数公式,就可计算出需加水的质量. 【解析】 (1)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CO2↑+H2O; (2)反应产生的气体的质量=100g+100g-195.6g=4.4g; (3)设参与反应的Na2CO3质量为x,HCl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CO2↑+H2O 106    73        44 x       y       4.4g ∴106:44=x:4.4g,73:44=y:4.4g, 解之得:x=10.6g,y=7.3g, 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100%=78.8%; (4)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5)400g×7.3%÷40%=73g, 400g-73g=327g. 故答案为:(1)Na2CO3+2HCl=2NaCl+CO2↑+H2O; (2)4.4g; (3)78.8%; (4)40%; (5)327g.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09•松北区一模)小松同学向盛有碳酸钠溶液的烧杯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生成白色沉淀,过滤后得到无色溶液.他说;“我制得了氢氧化钠溶液”他的理由是 ______;小北同学却说:“这种无色溶液中不一定含有氢氧化钠.”他提出了如下实验:用试管取无色溶液,滴入2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由此他同意了小松的说法.小花认为小北的实验方案不严密.不能证实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理由是. ______,为了证明无色溶液中确实含有氢氧化钠,小花设计了如下实验:取无色溶液向其中通入足量的 ______.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 ______,观察到 ______,从而确定无色溶液中确实含有氢氧化钠.显然小花的实验可靠性比小北的实验好.原因是 ______
查看答案
(2009•松北区一模)某同学为探究铁生锈的过程及条件,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如图所示),他将沾有食盐水的细铁丝放在锥形瓶中,用弹簧夹夹紧橡胶管,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烧瓶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打开弹簧夹后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原因是______,实验中使用食盐水的原因是:______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2009•松北区一模)实验室现有5%的过氧化氢溶液、稀盐酸、高锰酸钾、石灰石、相应实验用品及以下仪器:
manfen5.com 满分网
(1)请选择可以制取的气体所需要的仪器______(填序号):制取该气体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K2MnO4+MnO2+O2查看答案
(2009•松北区一模)请你根据图回答:图中所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其产生的原因是.______,防治这一环境问题可以采取措施是______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2009•松北区一模)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完成实验后,为防止污染,向含有硫酸铜、硫酸铝的废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得滤渣,取少量滤渣向其中加入稀硫酸产生气泡,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填化学式),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 题型:解答题
  •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