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上侯氏制碱法得到的纯碱产品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钠杂质,化验员要对每批次的纯碱产品进行检验.在实验室中取27g纯碱样品,平均分成五份依次加入到盛有100g稀盐酸的锥形瓶中(锥形瓶的质量为60g),每次充分反应后都进行称量,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第五次 |
加入纯碱样品的质量/g |
5.4 |
5.4 |
5.4 |
5.4 |
5.4 |
电子天平的示数/g |
163.2 |
166.4 |
169.6 |
175 |
180.4 |
(1)第一次加入纯碱样品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g.
(2)计算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计算所用稀盐酸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硝酸铵(NH4NO)是一种常见的氮肥.请通过计算回答:
(1)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硝酸铵中氮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3)某花卉基地需要配置100kg10%的硝酸铵溶液,基地的实验室中现有200kg5%的硝酸铵溶液和50kg30%的硝酸铵溶液,若选用这两种溶液混合配制,应该如何进行?
一男孩在排污井盖上燃放鞭炮,点燃了排污井内的气体,井盖被炸飞,男孩被井盖击伤.
【提出问题】排污井内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排污井内的有机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发酵产生了气体,其成分可能含有CO、CO2、CH4等.
【提出猜想】某兴趣小组同学对排污井内气体含有上述气体中最少2种成分的猜想如下:
猜想Ⅰ:有CO2、CH4 猜想Ⅱ:有CO、CH4
猜想Ⅲ:有CO、CO2 猜想Ⅳ:有CO、CO2、CH4
【实验方案】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下图所示的装置并经行探究.
【问题讨论】
(1)装置A出现浑浊,证明猜想 不正确.
(2)小明通过装置C处 的现象,证明猜想Ⅲ不成立.小芳对此提出了疑义,小芳认为要在 位置,再增加一个上图中 (填序号)装置,才能证明猜想Ⅲ不成立.
(3)为了进一步确认气体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小明将装置C处气体完全燃烧后的产物依次通过装置D、E,经实验测定装置D增重1.8g,装置E增重2.2g,由此证明猜想 成立.
(4)小明认为要证明排污井内气体是否含有CO,可以不用装置B,小芳则认为需要使用装置B,你认为装置B的作用是 .
过氧化钠(Na2O2)为淡黄色固体,可作为潜水艇或呼吸面具的供氧剂,人呼出气体主要成分有氨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氧气,
Na2O2能分别与CO2、H2O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2Na2O2+2H2O=4NaOH+O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一】将呼出气体通过下图A 中的装置,收集得到一瓶再生气体.在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将两支燃着的同种木条分别同时伸入呼出气体和再生气体中,如下图B,比较分析呼出气体和再生气体中氧气含量的多少.
【分析讨论】图B的实验是通过比较 来比较两种气体中氧气含量的多少.请说明呼吸面具或潜水艇用过氧化钠作为供氧剂的最大优点是 .
实验探究一结束后,同学们将图A装置中的残留固体溶于水,得到了一杯无色溶液,他们对溶液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Ⅰ:溶液是NaOH; 猜想Ⅱ:溶质是 ; 猜想Ⅲ:溶质是NaOH和Na2CO3
【实验探究二】取上述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澄清石灰水,产生 的现象,证明猜想Ⅰ不成立.
同学们经过实验探究证明猜想Ⅲ成立,请你写出证明猜想Ⅲ成立的实验步骤和现象.
实验步骤和现象 |
结论 |
|
猜想Ⅲ成立 |
同学们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制取气体的原理、方法和性质.结合图1回答问题:
(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用加热氯化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实验的主要步骤有:①加热 ②装药品并固定试管
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⑤停止加热 ⑥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你认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3)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下同),收集装置是 .
(4)利用图2所示装置来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要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能够发生反应,加入试剂的顺序是 ,气体的变化是 .
某无土栽培营养液的配方中可能含有氯化钾、硫酸铵、碳酸氢氨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为确定配方的成分,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1)【实验探究一】取少量固体样品在研体中与熟石灰混合研磨,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 色,写出可能发生该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
(2)【实验探究二】另取少量固体样品溶于水得到溶液A,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现象如图所述(设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进行).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①白色沉淀E是 .
②小明认为由实验探究二可以确定该化肥中一定含有氯化钾和硫酸铵,一定没有碳酸氢铵.小强认为这个结论不正确,他的理由 .为了使小明的结论正确,小强对上述实验进行了改动,他的做法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