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测定某牛奶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现采用“盖尔达法”分解其中的蛋白质.其原理是把蛋白质中的氮元素完全转化成氨气(化学式为:NH
3),再用稀硫酸吸收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H
3+H
2SO
4=(NH
4)
2SO
4,现取该牛奶样品30mL,用“盖尔达法”分解其中的蛋白质,产生的氨气用9.5g溶质质量分数为4.9%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吸收.计算并回答下列问题:
(1)产生氨气的质量是多少克?(计算结果精确到0.01g,下同)
(2)30mL牛奶中含氮元素的质量是多少克?
(3)下图是该牛奶包装标签的部分内容.已知牛奶中的蛋白质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请你通过计算确定,该牛奶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是否达到了包装标签所标示的蛋白质的质量标准.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维生素C(化学式为C
6H
86)对人体皮肤和牙龈的健康有重要作用,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经研究表明,青少年每天都需要摄入60mg的维生素C,若其中的12mg由水果补充.请计算回答:
(1)维生素C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_;
(2)若食用的水果以苹果计,已知每100g苹果中含维生素C的质量为4mg,那么每天需吃苹果的质量是______g.
查看答案
化学复习课上,老师将CO
2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和NaOH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CO
2和NaOH是否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1)我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装置来验证,如右图所示,实验现象为:
甲──软塑料瓶变瘪,乙──“瓶吞鸡蛋”
小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______.
小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实验还不足以证明CO
2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______.
我思考后,又补充了一个实验来回答,这个实验是______.
(2)小余同学认为可利用与上述实验不同的原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我来帮他完成: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方法1 | | ______ | CO2与NaOH确实发
生了化学反应 |
方法2 | ______ | ______ |
写出方案2中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由此探究,我得到的启示是______.
查看答案
了解一下身边的二氧化碳.
(1)实验室里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某同学认真研究了课本中的实验装置(如图甲),对其中的气体发生装置部分进行了改进(如图乙)
A.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B.说明该同学进行实验改进的目的______
C.写出两种检验b中已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①______;②______.
(2)“珠穆朗玛变矮了”,这是中央电视台2005年5月《东方时空》中的一个节目标题,这是大自然又一次发出的警告:地球正在变暖!温室效应的影响已刻不容缓.
A科学家普遍认为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B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限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以控制日趋研制的温室效应.绿色植物通过______作用吸收CO
2,通过______作用将CO
2释放到大气中.
(3)为了减缓温室效应,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身边做起,比如说双面使用纸张______.
查看答案
请用六种不同的方法区别氢氧化钙和稀硫酸两瓶无色溶液,只需写出试剂名称.
查看答案
A、B、C、D四种化合物,在日常家庭生活中都得到广泛应用,其中A、B通常情况下为液体,C、D为固体.A是生命之源,人们每天都必须饮用它;B是一种调味品的主要成分,用该调味品可除去水壶中的水垢;C常用作干果的干燥剂;把D加入经发酵后的面团中,使蒸出的馒头松软可口,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调味品是______,C的俗称是______.
(2)把适量的A滴在一小块C上,产生大量的A蒸气,其原因是______.
(3)写出A与C反应的产物的溶液跟D的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该反应类型是______.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