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学活动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木炭还原CuO的探究实验,生成物是红色固体和无色气体.他们查阅资料后得知氧化亚铜(Cu
2O)为红色固体,猜测反应物比例不同,产物也会不同.因此,生成物中有CO
2、CO和Cu,固体还可能有Cu
2O.又知Cu
2O能和常见的酸(HNO
3除外)反应生成Cu
2+和Cu.为此,请你和他们一起进行如下探究.
(1)探究气体中是否有CO气体.甲同学设计的方案是:先将气体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干燥后再通过灼热的CuO,未反应完的气体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①甲同学实验后如果有______色固体生成,说明一定含有CO气体;
②上述实验方案中可选用的一种气体干燥剂是______;
③甲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有无不足之处?若有,请你指出有何不良后果,并提出改进方案;若没有,该问不需作答.______.
(2)探究红色固体中是否有Cu
2O.
①在如下方法中:a.上网查询 b.实验 c.请教老师
你认为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②请你设计一个简便的实验方案,检验红色固体中是否有Cu
2O.
实验步骤 | ______ |
实验现象与结论 | ______ |
化学反应方程式 | ______ |
(3)为探究红色固体产物的组成及质量分数,兴趣小组的同学另取一份CuO与木炭组成的混合物8.48g,高温下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呈红色(氧化铜全部被还原),其质量为6.72g,且反应后产生的气体能全部被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吸收,将所得的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得4.00g.请通过计算帮助他们分析固体产物的组成及质量分数.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有实验药品:一定质量的锌 (片状或粒状)、浓硫酸和水.如右图所示装置.图中量气管是由B、C两根玻璃管组成,它们用橡皮管连通,并装适量水,B管有刻度(0-100mL),B、C管可固定在铁架台上,供量气用;C管可上下移动,以调节液面高低.利用此装置将锌与稀硫酸反应可测定锌的相对原子质量(设锌全部反应,产生的气体不超过50mL).
(1)实验前应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______.
(2)①按图示装置实验,要保证不漏出氢气,应如何操作?______.
②若改变气体发生装置,但仍要求保证不漏气,在中学的常用仪器中,可选用______等仪器来装配及完成该实验.
(3)为了较准确地测量氢气的体积,实验时应①恢复到室温;②______; ③在读取反应前后B管中液面的读数时应______.
查看答案
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善于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是我们学好化学的基本要素.请用学过的化学知识,来回答下列两实验中的一些问题.
(1)实验室利用右图装置来测定KClO
3和KCl混合粉末中KClO
3的含量.
①若读数时俯视液面,则测得的实验结果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无误差”);
②若未待气体恢复至室温时读数,则测得的实验结果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无误差”);
③在操作完全正确的前提下,测得的实验结果仍可能偏小,原因是______.
(2)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出现下列异常现象:①事先已检验证明,通入装氧化铜试管中的氢气是纯净的,但在加热试管时却发生了爆鸣.②试管中有亮红色的金属出现时,试管底部破裂.③试管中的氧化铜粉末全部变红后,又逐渐变黑.
试从操作和装置等方面考虑,分别简述产生上述三种异常现象可能的原因.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查看答案
金属铜和浓硝酸、稀硝酸反应的方程式如下:
Cu+4HNO
3(浓)=Cu(NO
3)
2+2NO
2↑+2H
2O
3Cu+8HNO
3(稀)=3Cu(NO
3)
2+2NO↑+4H
2O
工业上用铜屑和浓硝酸为原料制取硝酸铜,在实际生产中,需把浓硝酸用等体积水稀释.试简答:
(1)用稀硝酸而不用浓硝酸的原因:
(2)从经济效益和环保角度考虑、设计制取硝酸铜的最适宜方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查看答案
A、B、C、D四种可溶性盐,它们的阳离子分别可能是Ba
2+、Ag
+、Na
+、Cu
2+中的某一种,阴离子分别可能是NO
3-、SO
42-、Cl
-、CO
32-中的某一种.
(1)若把四种盐分别溶解于盛有蒸馏水的四支试管中,只有C盐的溶液呈蓝色.
(2)若向(1)的四支试管中分别加盐酸,B盐溶液有沉淀产生,D盐溶液有无色无味的气体逸出.
根据(1)、(2)实验事实,可推断它们的化学式为:
A
,B
,C
,D
.
查看答案
我省蕴藏着丰富的白云石矿石,其化学式是xCaCO
3•yMgCO
3.现称取27.6g白云石,加热到质量不再变化,收集到13.2gCO
2,则白云石的化学式为
(取x、y的最小整数比).另取一定质量的已研细的白云石与过量的炭粉混合,隔绝空气强热,除
CaCO
3、MgCO
3分解外,还发生的反应为:CaO+3C
CaC
2+CO↑;2MgO+5C
Mg
2C
3+2CO↑及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