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课外活动中,先后有三组同学用含有碳酸钠的氯化钠固体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老师提供的试剂有:①盐酸②氯化钙溶液③氢氧化钡溶液.
(1)为了得到纯净的氯化钠溶液,第一组同学取一定量的上述固体混合物,全部溶解于水,然后加入所选试剂,生成沉淀,恰好完全反应后过滤,所得滤液为氯化钠溶液.则该组同学选择的试剂是______(填写所选试剂编号).
(2)为测定该固体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第二组同学取该固体混合物26.5 g,全部溶解在水中,然后加入另一种所选试剂,反应至溶液pH等于7,生成气体质量为2.2 g.该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3)第三组同学利用第一组同学除杂提纯氯化钠的方法,配制600 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需要上述固体混合物多少克?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莽草酸是从香料八角中提取的一种有机物,可用于合成抗禽流感药物“达菲”.已知该有机物由三种元素组成,其中氢元素质量分数约为5.75%,氧元素质量分数约为46.0%,且每个分子中含有5个氧原子.试回答:
(1)该有机物还含有的一种元素是______;
(2)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
(3)该有机物的化学式为______.
查看答案
二氧化硫(SO
2)的含量是空气质量监测的指标之一.请你参与兴趣小组对二氧化硫部分性质的实验探究.
(1)若雨水的pH小于5.6,表明空气受到污染.为了测定二氧化硫水溶液的pH,小明同学向一个集满二氧化硫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适量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使二氧化硫充分溶解(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形成亚硫酸),打开瓶塞,测定瓶中二氧化硫水溶液pH的实验操作是______.
(2)为了探究二氧化硫能否与氢氧化钠反应,小宁同学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发现试管内液面上升.小宁同学由此得到结论: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你认为小宁同学由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否合理?______ (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
(3)兴趣小组同学取刚降到热电厂附近的雨水进行测定,每隔五分钟测一次pH,其数据如下表所示:
测定时刻 | 5:05 | 5:10 | 5:15 | 5:20 | 5:25 | 5:30 | 5:35 |
pH | 4.95 | 4.94 | 4.94 | 4.88 | 4.86 | 4.85 | 4.85 |
分析上述数据变化,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针对此结论,你猜测其中的原因为______.结合大理石被酸雨腐蚀的事实,你认为碳酸、硫酸、亚硫酸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
查看答案
比较与归纳,是我们学习化学的常用方法.请结合下列实验常用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用A和E组合装置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2KCl+3O
2↑
查看答案
学化学要经常做实验.请根据下列实验要求填空:
(1)量取7.2mL 溶液,需要一种合适的玻璃仪器是______.
(2)过滤中,要用到的三种玻璃仪器是______.
(3)浓硫酸稀释时,应特别注意的是______.
(4)连接仪器时,若玻璃导管不易插入胶皮管内,应______.
查看答案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当今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主要来自化石燃料.
(1)用来驱动汽车、飞机和轮船的燃料主要是从石油中根据不同沸点范围分馏出来的汽油、航空煤油、柴油等,石油分馏的过程属
变化.化石燃料中主要含有碳、氢元素,完全燃烧的产物是
,还含有硫、氮等元素,燃烧时会转化为
.
(2)西气东输,将改变我市居民的气体燃料结构.下表是几种气体燃料的价格和热值:
燃烧物 | 煤气 | 液化石油气 | 天然气 |
价格 | 1.4元/千克 | 6.0元/千克 | 1.8元/千克 |
热值 | 1.56×104kJ/kg | 4.5×104kJ/kg | 3.9×104kJ/kg |
综合考虑,你将选用哪种燃料
理由是
.
(3)化石燃料不仅是优质的能量资源,还是宝贵的化工资源.聚乙烯是一种最常用的塑料,它是以石油裂解气体乙烯(CH
2=CH
2)为原料,经许多乙烯分子打开双键(-CH
2-CH
2-)连在一起,聚合成大分子而形成的.下图是聚乙烯分子形成过程的示意图,卡通画中单个小人代表一个乙烯分子.聚乙烯其中的部分结构可表示为:…
….
(4)开发和利用清洁高效而又用之不竭的新能源,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
①2006年1月起,我省苏北四市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乙醇可利用农作物发酵制得,农作物在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葡萄糖(C
6H
12O
6),然后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醇和二氧化碳,写出葡萄糖转化为乙醇的化学方程式
.
②氢气是一种未来理想的能源.现通过生物法制得的氢气中混有CO
2、O
2和水蒸气等(氢气的体积分数通常为60%~90%),为了得到纯净的氢气,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灼热的Cu丝和干燥装置.该除杂方案是否正确?
,理由是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