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两个小组用碳酸钠溶液分别鉴别澄清石灰水与盐酸.实验后将废液倒入各组的盛装废液的烧杯中.
(1)甲组烧杯内废液浑浊,过滤后的滤液中肯定没有上述三种物质中的______.
(2)乙组烧杯内液体澄清,该组学生对此溶液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烧杯内澄清溶液中的溶质有什么?
相关资料:Ⅰ.CaCl
2+Na
2CO
3═CaCO
3↓+2NaCl
Ⅱ.CaCl
2溶液呈中性
交流讨论:该小组同学经过仔细分析得出:该溶液中溶质的组成,有以下两种可能,
分别是①______,②______.
实验方案设计: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同学做了以下两个实验.
(1)实验1中,若液体X为稀盐酸.向盛有液体Y的烧杯中滴入适量液体X,液体Y中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球鼓起,液体Y可能为______.实验后取下胶塞将烧杯取出,塞紧胶塞再向瓶内滴加适量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_,原因是______.
(2)实验2中,若液体X为水,将其滴入盛有固体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固体可能为______,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______.若将瓶中浑浊的液体变澄清,可采取的方法有______ (至少写出三种).
查看答案
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过氧化钠(Na
2O
2)是一种淡黄色的固体,在常温下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某同学将两支燃烧的蜡烛和包有过氧化钠的棉花(过氧化钠与棉花不反应)放在如图1所示的烧杯内阶梯铁片上,并向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
①实验过程中,“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_____.
②待蜡烛熄灭后发现铁片上端的棉花又燃烧起来.根据此现象可推测出棉花燃烧的原因是______.
(2)如图2所示,向“人”字型管的左、右两端分别加入少量的浓氨水和无色酚酞溶液,塞紧胶塞,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从微观粒子的角度对该现象的解释是______,根据现象说明浓氨水呈______(填“酸性”或“碱性”).
(3)图3是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装置,集气瓶中水的作用为______.
查看答案
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6种物质,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已略去).已知A由一种元素组成,B、C由两种元素组成,D、E、F由三种元素组成.①~⑦表示7个不同的化学反应.
请回答问题.
(1)A的化学式为______;③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反应;F的俗称为______.
(2)分别写出反应③、⑥、⑦的化学方程式:③______ 2H
2↑+O
2↑
查看答案
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新技术能将不锈钢加工成柔软的金属丝,它可以和棉纤维一起编织成防辐射的服装,这是利用了金属的
(填序号).
A.耐腐蚀性 B.导电性 C.导热性 D.延展性
(2)工业上冶炼铁原理之一是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目前世界上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金属设备和材料相当于年产量的20%~40%.其中防止钢铁生锈的一种措施是
.
(3)现有铁和金属R.用以下药品比较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应选择
(填序号).请写出该实验中涉及到铁参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A.5%的盐酸 B.10%的硫酸 C.5g片状金属R
D.10g片状金属R E.10g粉末状金属R F.10g铁片
(4)有甲、乙、丙、丁四种金属,仅甲在自然界中能以单质形式存在,丙的化合物溶液不能用丁的容器盛放,丁与乙的盐溶液不反应.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查看答案
根据表中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质物溶解度/g |
| 20 | 40 | 60 | 80 |
KNO3 | 13.3 | 31.6 | 63.9 | 110 | 169 |
NaCl | 35.7 | 36.0 | 36.6 | 37.3 | 38.4 |
Ca(OH)2 | 0.173 | 0.165 | 0.121 | 0.116 | 0.094 |
2随温度升高,硝酸钾溶解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如图1所示,若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钾固体,现象是______.欲使硝酸钾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______(填序号).
①向试管中加入水 ②向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
③向烧杯中加入生石灰 ④将溶液倒出一部分
⑤向烧杯中加入硝酸铵
(3)取KNO
3、NaCl两种固体各36g分别放入20℃时的100g水中充分溶解,20℃时有如图2所示的实验现象,烧杯b中溶解的物质是______,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保留一位小数),两烧杯内的溶液为饱和溶液的是______(填序号).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