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火炬燃料的主要成分是丙烷(化学式:C3H8).丙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水...

火炬燃料的主要成分是丙烷(化学式:C3H8).丙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水,不完全燃烧时还可生成CO.用下列装置验证丙烷燃烧后的产物.
manfen5.com 满分网
①装置C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
②B装置和E装置完全相同,其作用的不同之处是:B装置用来______,E装置用来______
③在实验过程中一定会观察到明显现象为______
④从安全和环保的角度分析该实验装置中的不完善之处是______
首先要明确每一个装置的作用,通过白色硫酸铜粉末来证明有水生成,氢氧化钠溶液是用来除去酸性气体,石灰水用来检验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来证明是否含有一氧化碳气体.多个装置组合时,里面相同装置的作用可能不同. 【解析】 ①实验要验证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产物,所以要除去前面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对结果的干扰,故装置C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就完全吸收二氧化碳. ②B装置和E装置完全相同,虽然都是检验二氧化碳,但目的不一样B装置是检验丙烷燃烧的产物中是否含有CO2,E装置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后是生成CO2,进而推断出产物中是否含有CO. ③因为丙烷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所以会看到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变蓝色,同时B装置中石灰水变浑浊. ④因为一氧化碳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要对尾气进行点燃处理. 答案:①完全吸收CO2 ②检验产物中是否含有CO2,检验反应中是否含有CO2生成,进而推断出产物中是否含有CO ③A装置中白色粉末变蓝,B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④没有尾气处理(吸收)装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黄铜”是铜锌合金,具有较高机械性能,比纯铜耐腐蚀.现取20.0g某种黄铜投入l00g某浓度的稀硫酸中,完全反应后得到氢气0.1mol.请计算:
①该黄铜含锌的物质的量是______mol(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②剩余溶液的质量______g (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
碱石灰是由CaO和NaOH组成的固体混合物,常用作干燥剂.现对实验室已开封的久置在空气中的“碱石灰”进行了如下探究:
manfen5.com 满分网
①请写出“碱石灰”中CaO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②根据实验现象,请判断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
③取少许滤液进行焰色反应,观察到火焰呈______色.
④碱石灰在实验室里要______保存.
查看答案
探究H2O2生成O2的快慢与催化剂种类有关.
①常温下,在两瓶相同体积的H2O2溶液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MnO2和红砖粉,测量各生成一瓶(相同体积)O2所需要的时间.
②如图是他们进行实验的装置图,气体发生装置中A仪器的名称是    ,此实验中B处宜采用的气体收集方法是    .请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实验记录
实验编号12
反应物6%H2O26%H2O2
催化剂1g红砖粉1g MnO2
所需时间152s35s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该探究过程中控制的变量是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实验室用98%的浓硫酸配制成稀硫酸.
①98%的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质量不变的是    (填溶液、溶剂或溶质).
②查阅资料.
20℃时不同质量分数硫酸的密度(g/mL)
质量
分数
0%
(纯水)
1%4%10%16%24%32%36%44%49%60%98%
密度1.001.011.021.071.111.171.241.271.341.391.501.84
分析以上数据,可以得出结论(任写1条)   
③用配制好的稀硫酸与氯化钡溶液反应,反应后溶液的PH    7(填“>”、“<”、“=”)
④区别稀H2SO4与NaCl溶液你选用的试剂是    (填化学式) 查看答案
下表是3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表格信息答题.
温度/℃20406080100
溶解度/gNaCl35.736.036.637.338.439.8
KNO313.331.663.9110169246
Ca(OH)20.180.160.140.120.090.07
(1)某饱和溶液随温度升高有固体析出,则该饱和溶液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2)在40℃时,S(NaCl)    S(KNO3)(填写“>”、“<”或“=”).
(3)要配制20℃时的NaCl饱和溶液100g,需要NaCl的质量为    g(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4)某KNO3晶体中有少量NaCl杂质,要得到纯净KNO3的方法是:先加热溶解,然后
    ,过滤、洗涤、干燥后得到KNO3晶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 题型:解答题
  •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