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46.小明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这一命题.他设计...

46.小明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这一命题.他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或总结
各步骤结论总结
实验一将氯酸钾加热至融化,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氯酸钾受热要分解产生氧气,但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二加热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不复燃二氧化锰受热不产生氧气.
实验三                   
   
                   
木条迅速复 燃二氧化锰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
(1)请你帮小明同学填写上表中未填完的空格;
(2)在小明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一和实验二起的作用是;
(3)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总结”,她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完成了对“命题”的实验证明.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    ;第二方面的实验是   
(1)根据实验三要看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分解反应中的作用,所以要加热二者的混合物;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书写方程式. (2)根据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法回答. (3)根据催化剂的定义和特点回答. 【解析】 (1)实验三要看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分解反应中的作用,所以要加热二者的混合物;只加热氯酸钾,要加热到熔化才有少量氧气放出,生成氧气的速率较慢,反应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 (2)实验一和实验二是对比实验,通过对比得出二氧化锰的作用. (3)催化剂的特点是“一变,两不变”,即反应速率变,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要证明物质是催化剂,必须同时验证这三点,所以第一方面:比较MnO2在KClO3分解前后的质量;第二方面:验证从反应后的剩余物中分离出的物质是否能加快KClO3的分解. 故答案为:(1) 实验一 时间较长、温度较高 2KClO32KCl+3O2↑ 实验三 将MnO2与KClO3的混合物加热 (2)对比(或比照等); (3)比较MnO2在KClO3分解前后的质量;验证从反应后的剩余物中分离出的物质是否能加快KClO3的分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A、B、C、D四种物质,如图所示,A、B、C在一定下可以发生转化,在C溶液中通入CO2,溶液变浑浊,生成白色沉淀A.D与A、B、C均能发生反应,D与C发生中和反应,D与A反应有CO2气体产生,D与AgNO3
液反应,可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1)请根据已知条件推断四种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溶液中通入CO2,溶液变浑浊______D与A反应______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某地甲、乙两个工厂排出的废液中都含有污染环境的物质,甲工厂排出的废液中含有一种有毒的盐,使废液呈现蓝色;乙工厂排出的废液中含有一种污染水源的碱.为了防止污染,变废为宝,两厂将排出的废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发生化学反应后溶液变成无色.经测定,这种无色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
(1)根据以上叙述判断:甲工厂排出的废液中含有的盐是    ;乙工厂排出的废液中含有的碱是   
(2)两厂排出的废液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生成物除氯化钠外还有   
(3)写出两厂废液混合后发生反应的方程式: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    反应. 查看答案
学好化学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各种现象,更轻松、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家里炒菜时油锅着火,最好的灭火方法是______
(2)随着化石燃料使用量的迅猛增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迅速增加,温室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______;(一条建议即可)
(3)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救援人员发放净水片解决饮水问题.高铁酸钠是一种新型净水剂.高铁酸钠主要通过如下反应制取:2Fe(OH)3+3NaClO+4NaOH=2Na2FeO4+3x+5H2O,试写出物质x的化学式______
查看答案
manfen5.com 满分网如图所示的装置,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让水滴入锥形瓶中可以看到水浮在硫酸上面且水立即沸腾,硫酸液滴飞溅,同时U形管中甲端下降,乙端上升.
这个实验说明了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为了防止发生事故,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    查看答案
可以说钢铁在世界上是使用非常普遍的金属材料,其中利用赤铁矿冶炼生铁是最重要的炼铁生产原理,请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Fe+3CO2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