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甲、乙两同学用氧化铜做了如下的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甲同学:取40g氧化铜与足...

甲、乙两同学用氧化铜做了如下的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甲同学:取40g氧化铜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得到蓝色溶液.
(1)甲同学所得溶液显蓝色的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
(2)溶液中含硫酸铜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乙同学:将五份含6g碳粉和40g的氧化铜的混合物,分别放入密闭容器中隔绝空气加强热.在不同的反应时间里收集到如下数据:
加热时间/min246810
固体质量/g4439353232
气体质量/gX7111414
(3)①加热2min收集到气体的质量是______g.
②混合固体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有:
CuO+Cmanfen5.com 满分网Cu+CO↑、2CuO+Cmanfen5.com 满分网2Cu+CO2↑,还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CO
(1)根据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的生成物考虑;(2)根据氧化铜的质量算出硫酸铜的质量;(3)①根据固体质量的减少量与气体的增加量的关系考虑;②根据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考虑;根据加热8min后容器内的气体变化,考虑生成物. 【解析】 (1)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溶液是蓝色; (2)设40g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的质量为X则: CuO+H2SO4=CuSO4+H2O 80        160 40g        X 根据:解得X=80g; (3)①在4min和6min之间固体质量减少了39-35=4,气体质量增加了11-7=4;在6min和8min之间固体减少了35-32=3,气体质量增加了14-11=3,所以固体质量的减少量,正好等于气体的增加量,加热2min固体质量减少了:46-44=2,所以收集到气体的质量是2g; ②假设此反应中碳粉足量,算出完全反应时,生成CO2的质量为11g,符合题意;假设此反应中CuO足量,算出完全反应时,生成CO2的质量为22g,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此反应中一定是碳粉足量.然后,算出此时,生成Cu的质量恰为32g,说明过量的碳粉一定全部转化为了气体,据此算出先前参与反应的碳粉质量为3g,故碳粉剩余3g,而它们恰好能与11gCO2完全反应,生成14gCO,故得出结论:此时容器内的气体一定全部是CO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manfen5.com 满分网如图是诺氟沙星胶囊的说明书,某患者遵医嘱,每次服用诺氟沙星400mg,一段时间后病情好转.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诺氟沙星分子中碳、氢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
(2)诺氟沙星分子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精确到0.1%).
(3)从组成上可知诺氟沙星属于______(填“有机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患者一个疗程共服用了______粒诺氟沙星.
查看答案
某同学取一块表面完全锈蚀的生铁片进行了以下探究:
(1)实验:
步骤操作现象结论
 ①取适量固体与试管中加热,用一干冷的玻片置于试管口上方.______固体中含有水.
 ②取适量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观察溶液颜色.溶液呈黄色.固体中含有Fe2O3
 ③收集步骤②试管中产生的气体,______有爆鸣声.固体中含有______
 ④将上面反应的混合液过滤.有黑色固体.黑色固体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
(2)表达:步骤②的 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拓展:取2枚生锈的铁钉,一枚部分没入蒸馏水,另一枚部分浸入盐水,生锈较快的是______
查看答案
现有以下装置、仪器和药品.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manfen5.com 满分网
 (1)写出仪器的名称:E______、F______
(2)图A的实验室制氧气装置有两处错误,请改正错误______
(3)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K2MnO4+MnO2+O2查看答案
下面是工厂苛化法生产烧碱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manfen5.com 满分网
(1)X的化学式为______
(2)生石灰可以由______(填名称)高温煅烧而得,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CaO+CO2查看答案
有五种化合物,它们两两之间发生的某些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
(1)Na2SO4→NaCl的转化反应属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这一类型反应能发生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______(填一种).
(2)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NaOH→Na2SO4______
NaCl→NaNO3______
(3)在图中的物质间转化关系转化有的可以逆向转化.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