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某小组同学将100g稀盐酸加入到25g石灰石(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样品...

某小组同学将100g稀盐酸加入到25g石灰石(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样品中,使之恰好完全反应,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CO2的溶解忽略不计),计算加入的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根据题意,发生的反应为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设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为x,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出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的表达式;由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则生成氯化钙溶液的质量为:÷20%,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列出等式,计算出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进而计算出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及质量分数即可. 【解析】 设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为x,稀盐酸中含HCl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111       44 x      y        x+100g=÷20%+     解得:x=20g =   y=14.6g 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14.6%. 答: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4.6%.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氢气是一种高能清洁燃料.请计算:20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多少克水?
查看答案
近几年我国某些城市酸雨污染较为严重,主要原因之一是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
【提出问题】通过实验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查阅资料】
(1)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由紫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SO2+2KMnO4+2H2O=K2SO4+2MnSO4+2X,X的化学式为______
(2)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一样,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根据上述资料,甲、乙、丙同学分别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实验探究】甲同学进行了如图1所示A、B两步实验:manfen5.com 满分网

观察到了A中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于是他得出了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的结论.
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方案不合理,理由是______
丙同学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部分装置在图中略去):
【解释与结论】上图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丙同学通过______的现象,得出了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的结论.
查看答案
manfen5.com 满分网小明同学在“金属拓展阅读”活动中了解到:金属钠在常温下与水剧烈反应能生成一种可燃性气体.教师结合小明已有知识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小资料】金属钠一般存放在煤油中或用石蜡封存,煤油的密度为0.8g/mL.
(1)问题:采取上述保存金属钠的方法中,煤油或石蜡的作用是______
(2)实验过程
操作现象及解释
打开止水夹a及分液漏斗活塞,待液体充满大试管后,关闭止水夹a及分液漏斗活塞.液体分层,钠熔成银白色小球,在液体分层的界面上方跳动,产生大量气泡,下层溶液变成红色,并逐渐被压入B中.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写出一点即可)______
打开止水夹b,待B中部分溶液进入C中,迅速关闭止水夹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打开止水夹c.______溶液红色消失.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将燃着的木条伸到导管尖嘴处,打开止水夹a;
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
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生成,A中气体为氢气.
(3)反思分析
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反应结束,C中溶液的溶质是(指示剂除外,写出所有可能)______
查看答案
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的装置如图所示.
manfen5.com 满分网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K2MnO4+MnO2+O2查看答案
化学实验室有A~E五瓶无色溶液,他们分别是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钙溶液和稀盐酸中的一种.化学小组同学分别进行如下实验,对五种溶液进行鉴别.
I.将A分别滴入到B、C、D、E中,B中有气泡冒出,其他均无明显现象.
II.将B分别滴入到C、D、E中,E中有白色浑浊现象,其他均无明显现象.
结合以上实验现象,完成以下填空: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E   
(2)产生白色浑浊现象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3)对还没有确定的液体,下列几种鉴别方法中,正确的是(填序号)   
①分别通入CO2
②分别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③分别通入CO2,再滴加足量稀硫酸
④分别滴加少量稀盐酸,再滴加适量碳酸钠溶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 题型:解答题
  •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