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同学为测定某稀硫酸溶液浓度(即溶质质量分数),他取该稀硫酸溶液20g,将30g氢氧化钡溶液分三次加入该稀硫酸溶液中,测得三次反应的有关数据见下表: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g | 10 | 10 | 10 |
生成沉淀的质量/g | 0.923 | 1.864 | 2.33 |
请根据有关数据进行分析与计算:
(1)20g该稀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完全反应时生成沉淀的质量为______g.
(2)将第三次反应后所得的混合液过滤,得到滤液的质量为______g.
(3)该稀硫酸溶液的浓度(即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4)小明同时用pH计测定并记录该稀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过程中混合溶液pH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请你用虚线在图中标出该稀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刚好完全反应时的变化点,并注明pH和所反应的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人体缺乏维生素C(简写“Vc”)会患坏血病.图所示为某种“维生素C”说明书的一部分,请回答:
(1)“Vc”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_.
(2)若正常成人每天对“Vc”的最低需要量为60mg:
①当这些“Vc”完全来自右图的“维生素C”时,则每次服用“维生素C”至少______片.
②当这些“Vc”完全来自某种新鲜蔬菜(每1000g这种蔬菜含“Vc”120mg)时,每天至少应食用这种蔬菜______g.
查看答案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中和反应实验时,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看到有气泡产生.是不是拿错了药品?经检验确认没有拿错药品,而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
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是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提出问题: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
查阅资料:
①已知反应:BaCl
2+Na
2CO
3═2NaCl+BaCO
3↓(白色)
②氯化钡溶液呈中性.
设计实验:依据查阅的资料设计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推断相应实验结论.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过量氯化钡溶液,并不断振荡. | 有白色沉淀产生. |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 |
(2)取(1)试管中的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 | 则溶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 |
实验结论:该兴趣小组的同学得出的结论是:氢氧化钠溶液
(填“部分”或“全部”)变质.
进一步实验:该小组同学用变质的溶液制取不含杂质的氢氧化钠溶液,继续完成中和反应实验.请你帮助他们解决下列问题:
(1)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存在的上述杂质可加入适量的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借助于
可判断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查看答案
化学实验室学习化学的基础,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A图中制取CO
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
(2)将接口a和b连接,可观察到,仅有下面玻璃管内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上面玻璃管内无明显现象产生.据此说明;①二氧化碳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______;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显______性物质.
(3)已知:①CaCO
3+CO
2+H
2O=Ca(HCO
3)
2;②Ca(HCO
3)
2 易溶于水,能与澄清石灰水或碳酸钠溶液反应都生成碳酸钙沉淀,也能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将接口a和c连接,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后,将试管静置,是固液分离,则上层溶液中可能含有的溶质是______或______.请你设计实验方案加以验证.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取少量上层溶液于试管中,然后滴加______ | ______ | 溶质为______ |
查看答案
某实验小组利用图1所示仪器进行“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
(1)完成此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①溶解 ②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 ③称量 ④计算
(2)按实验要求,图1中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是
(填名称);氯化钠固体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较慢,请写出一种加快氯化钠固体溶解速度的措施:
;如果仪器a中有少量水,就直接倒入氯化钠固体进行溶解,则所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3)小原按图2的操作称取氯化钠,小民发现小原的操作有错误.你认为小原操作中的错误是
.
(4)小民取少量所配制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2滴石蕊试液,则溶液的颜色为
.
查看答案
实验室有一包粉末状物质.可能是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钠,氯化铁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确定原粉末的成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图所示进行实验:
(1)若A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则A是
;无色气体是
.
(2)该粉末中一定不含
,操作Ⅰ的名称是
.
(3)为了不干扰对第③步实验现象的判断,试剂B最好选择
,加入试剂B要过量的原因是:
.请写出步骤③的化学方程式: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