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探究. (1)写出图中仪器a...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探究.
manfen5.com 满分网    
(1)写出图中仪器a的名称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______,收集时采用的验满方法是______
(3)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2KCl+3O2
(1)熟练掌握常见的化学仪器及用途;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验满二氧化碳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看是否熄灭; (3)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成氯化钾和氧气;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采用排水法收集; (4)要使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可以通过控制固体和也的接触和分离进行. 【解析】 (1)a是试管; (2)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该反应属于固液常温型的发生装置(B);验满时采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看是否熄灭; (3)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氧气从短管②进入,利用气压把水排出收集; (4)要使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可以通过控制固体和也的接触和分离进行:其中A可以通过活塞的关闭把液体压出试管,从而使锌和稀硫酸分离,反应停止或把试管拿出;B中的锌粒在锥形瓶底部,无法完成固液的分离;C利用关闭活塞气压增大,把稀硫酸压人漏斗内,使固液分离反应停止;D可以将有孔的塑料瓶上下移动,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E中的锌虽然放在有孔塑料板上,但由于无法把稀硫酸和锌分离,不能完成反应的停止;故选择B E. 故答案为:(1)试管 (2)CaCO3+2HCl=CaCl2+H2O+CO2↑    B      将燃着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熄灭则已收集满(3)2KClO32KCl+3O2↑、②(4)B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按要求写出化学方程式,并在题后括号中注明基本反应类型.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 Fe3O4 查看答案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在“石墨、氮气、碳酸氢铵、一氧化碳”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
①用于填充食品包装袋的气体______;               
②可用于制铅笔芯的是______
③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被称为“隐形杀手”的是______
④常作氮肥使用的是______
(2)现有H、O、C、Na四种元素,请选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填写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式(各写一个):
①汽水中含有的酸______;    
②焙制糕点所用发酵粉中主要成分之一______
③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______;    
④制作叶脉书签的碱______
查看答案
化学兴趣小组向盐酸与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记录滴入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x)与有关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manfen5.com 满分网
A.①图中,当碳酸钠溶液加至a点时,溶液中含有NaCl和CaCl2
B.②图中,当碳酸钠溶液加至b点时,所得溶液的pH=7
C.④图中,当碳酸钠溶液加至c点时,Na2CO3+2HCl=2NaCl+H2O+CO2↑恰好完全反应
D.①②③④四幅图象均正确
查看答案
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①纯净水和矿泉水都是纯净物;②糖类、蛋白质、油脂都能提供能量;③太阳能、风能和天然气都是可再生能源;④霉变的大米(含有黄曲霉毒素)只要洗干净就可放心食用;⑤合金比组成合金的纯金属强度和硬度更高、抗腐蚀性能更好;⑥用碳素墨水填写档案资料可以保存时间更久.其中正确的是( )
A.②⑤⑥
B.③⑤⑥
C.④⑤⑥
D.①③④
查看答案
小明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物质的分类B.用“化学”眼光分析
①合成橡胶、合金都属于合成材料
②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
③混合物中一定含有多种元素
①洗涤剂去油污是因为起乳化作用
②金刚石、石墨硬度不同和原子排列方式有关
③明 矾净水是因为明矾溶于水生成胶状物
C.“元素与健康”的关系D. 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①做菜时用铁强化酱油调味防治贫血
②过量食用加碘食盐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③食用含锌食物有助于防治龋齿
①保护空气要减少有害气体和烟尘的排放
②爱护水资源要节约用水和防止水体污染
③保护金属资源只能通过防止金属腐蚀实现

A.A
B.B
C.C
D.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