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1)A装置中的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其原因是 ,...

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1)A装置中的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其原因是    ,用该装置可制取多种气体,其中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用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3)若采用C装置来干燥二氧化碳气体,则C瓶中放的干燥剂应是什么物质?并指出气体的进出方向.
(4)请列举一条二氧化碳的性质,并写出验证这条性质的实验方法.
(5)若在实验室中制取5.6L氧气.则需要含过氧化氢10%的过氧化氢溶液多少克?(氧气的密度为1.43g/L)
manfen5.com 满分网
(1)根据固体受热时水蒸气到试管口冷凝成冷凝水,若试管口向上,则会倒流引起试管的炸裂;该装置适合固固加热型制取氧气,可以是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或加热高锰酸钾; (2)制取二氧化碳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用来干燥二氧化碳,气流方向是“长进短出”,干燥彻底; (4)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 (5)可以根据氧气的体积换算成质量,再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过氧化氢的质量,进而求出溶液的质量. 【解析】 (1)A装置中的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其原因是:防止试管口的冷凝水回流到热得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或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 (2)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 Cl2+CO2↑+H2O; (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用来干燥二氧化碳,气流方向是“长进短出”,干燥彻底,即从a端进,b端出; (4)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检验的方法是:将二氧化碳通入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或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检验的方法是: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溶液变浑浊; (5)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氧气是已知量,过氧化氢是未知量,具体解题过程如下: 【解析】 设需要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x. 2H2O22 H2O+O2↑ 68                 32 x×10%           5.6×1.43g/L X=170.17g 答:需要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170.17g 故答案为:(1)防止试管口的冷凝水回流到热得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2KClO32KCl+3O2↑ (2)CaCO3+2HCl=Ca Cl2+CO2↑+H2O (3)浓硫酸 a端进,b端出; (4)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等    将二氧化碳通入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 (5)【解析】 设需要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x. 2H2O22 H2O+O2↑ 68                 32 x×10%           5.6×1.43g/L X=170.17g 答:需要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170.17g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化学兴趣小组要对实验产生的废液进行研究.已知废液中可能含有硝酸钾、锰酸钾、氯化钡、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请根据以下实验回答问题.
(1)首先,观察废液为无色,则废液中一定不含什么物质?
(2)然后,测试废液的pH为13,则废液中一是含有什么物质?
(3)接下来,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产生白色沉淀,则废液中一定还含有什么物质?可能含有什么物质? 查看答案
(1)红磷燃烧除需要氧气,还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2)按图装置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要达到实验目的,反应物或装置方面应满足的条件是什么?(答出一条即可)
(3)该实验还可说明氮气具有汁么性质?(答出一条即可)
(4)写出该实验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反应的原理:
(1)沼气用作燃料;
(2)生石灰用作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
(3)工业上可用碳酸钠溶液和石灰水反应制取烧碱. 查看答案
图是某试剂瓶标签的部分内容.
(1)该溶液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稀,原因是什么?
(2)要配制100g9.8%的稀疏酸,需要这种浓硫酸的体积为    mL(精确到0.1mL).
(3)不小心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适当处理后还要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写出碳酸氢钠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氧化铜和氧化锌的混合物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后,再向其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滤渣为    ,滤液中的溶质有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任写其中的一个)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