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超细的铁微粒是一种纳米颗粒型材料,可在低温下将二氧化碳分解为碳.下列推测不合理的...

超细的铁微粒是一种纳米颗粒型材料,可在低温下将二氧化碳分解为碳.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该反应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C.该反应的另一种产物可能是氧气
D.超细铁微粒在反应中可能作催化剂
A、C可根据题干信息及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B、根据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D、根据反应过程及催化剂的特点进行分析. 【解析】 A、根据题意知该反应是分解反应(铁作催化剂,将CO2分解为C与O2),所以A不正确. B、分解CO2的却有助于降低温室效应.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另外一种产物可能是氧气. D、根据CO2的性质知,二氧化碳性质在低温下很稳定,由题意知在低温下二氧化碳分解为碳,可推应该做催化剂. 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常温常压下,某气态物质含有2.68×1023个分子,而这些分子又含有8.04×1020个原子,则该物质是一种( )
A.单质
B.化合物
C.混合物
D.以上都有可能
查看答案
航天探测发现:金星是一个被浓密大气层包围的固体球,大气层的成分之一是三氧化二碳(C2O3),实验证明它的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下列关于三氧化二碳(C2O3)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C2O3中碳的化合价为+3价
B.C2O3充分燃烧的产物是CO2
C.在一定条件下C2O3能还原氧化铁
D.C2O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查看答案
“‘创新’号列车跑得快,全靠‘智力引擎’带.”2011年中科院院士、郑州大学化学系教授赵玉芬在“第五届郑州化学国际研讨会”上,表演了一场精彩的“魔术”:熊熊大火中,只要穿上一件“防火衣”,火苗就会从身边绕着“走”…1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对这件“防火衣”兴趣火热.下列有关“防火衣”的大胆猜想不正确的是( )
A.可能是在纺织品中添加了某种‘阻燃剂’
B.‘阻燃剂’成分可能是液氧
C.轻盈的“防火衣”将取代防火砖等笨重材料
D.若把纤维、阻燃剂一起压制,可制成防火门
查看答案
硝酸钾是农业上常用的一种化肥,能够使农作物枝叶繁茂、增强抗倒伏、抗病虫害的能力,硝酸钾属于化肥中的______.硝酸钾与任何酸、碱、盐都不会发生复分解反应,其原因是______
(1)为了探究硝酸钾固体在水中溶解质量多少的影响因素,某研究小组开展了以下的探究活动,请你根据实验数据归纳出结论.
实验一:KNO3在20℃水中达到饱和时溶解的质量
水的质量(g)1050100
KNO3的质量(g)3.215.831.6
结论:当______相同时,水的质量越多,溶解KNO3的质量越多.
实验二:KNO3在20g水中达到饱和时溶解的质量
温度(℃)204060
KNO3的质量(g)6.312.822.0
结论:当水的质量相同时,______
讨论:如果是气体物质,除上述因素外,影响其在水中溶解质量多少的因素还有______(写一种).
(2)如右图所示,小烧杯中盛放的是硝酸钾饱和溶液.若将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小心地加入到大烧杯的水中,不断搅拌,一定能够使小烧杯中有固体析出的是______(填字母).
A.冰块  B.浓硫酸  C.硝酸铵   D.氢氧化钠    E.氧化钙
(3)请填充表中空白并根据下列实验和上述有关信息回答问题:(已知水的密度约为1g/cm3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和溶解程度实验结果
取100mL水,加入25g硝酸钾,搅拌,恢复至20℃全部溶解得溶液①
再加w g硝酸钾,搅拌,恢复至20℃恰好饱和得溶液②
再加25g硝酸钾,搅拌,恢复至20℃不溶解得溶液③
加热全部溶解得溶液④
冷却至20℃析出晶体a得溶液⑤
蒸发掉10g水,恢复至20℃析出晶体b得溶液⑥
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填序号,下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的是______;上述操作中w、晶体a、晶体b的质量都可以推理出来,其中析出晶体b的质量为______
(4)将10ml98%浓硫酸(密度为1.82g/ml)中加水稀释至100ml,取10ml该稀硫酸与足量锌反应制取氢气,请按要求完成系列问题的解答(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①10ml98%的浓硫酸中含______g H2SO4.(不需要写出计算过程)
②列式计算消耗金属锌的质量.
查看答案
小明从实验室里拿出一瓶密封保存良好的氢氧化钠溶液,如图所示,反复练习吸取该液体操作.
(1)请根据图示信息推理、纠正该同学的错误操作.
(2)一段时间后,他把该瓶中溶液滴入稀硫酸中,“惊喜”地又发现了气泡.请用有关化学方程式解释产生气泡原因.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