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化学实验室的开放日,老师安排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有关NaCl和Na2CO3这...

化学实验室的开放日,老师安排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有关NaCl和Na2CO3这两种常见的盐的实验,实验任务如下:
第一小组的同学:将失去标签的两瓶无色溶液(分别为NaCl和Na2CO3)区别开来
第二小组的同学:除去NaCl固体中的少量Na2CO3
(1)第一小组的同学为了区别两瓶无色溶液,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选择下列物质进行实验.其中合理的是______(填写序号).
甲:稀盐酸    乙:AgNO3溶液     丙:澄清石灰水    丁:蓝色的石蕊试纸
(2)第二小组为了除去NaCl溶液中的少量Na2CO3,设计了如下的实验:
manfen5.com 满分网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沉淀A的化学式______;②甲同学认为:加入CaCl2溶液后,分离除去沉淀A的实验操作方法是______;③乙同学发现此方案很容易引入新的杂质,他们提出新的方案:将混合物溶解,若滴加盐酸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则既能除去Na2CO3杂质,又能有效地防止新杂质的引入.写出有关反应的方程式______
(1)可根据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即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产生沉淀、其水溶液显碱性来鉴别; (2)上述流程图中,分析样品中的Na2CO3与Ca(OH)2溶液反应即得结果;分析样品中的Na2CO3与盐酸反应的产物根据除杂的要求并能写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 【解析】 (1)鉴别失去标签的Na2CO3溶液和NaCl溶液.分别选择了下列物质进行实验甲:稀盐酸 乙:AgNO3溶液 丙:澄清石灰水 丁:蓝色的石蕊试纸其中合理的是:甲、丙;因为:Na2CO3溶液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有明显现象,却不与NaCl溶液反应;Na2CO3溶液能和澄清石灰水反应产生沉淀,有明显现象,硝酸银与氯化钠以及碳酸钠均能反应生成白色沉淀;Na2CO3溶液显碱性,所以无法采用蓝色的石蕊试纸验证溶液的碱性; (2)①上述流程图中知,碳酸钠能和过量的石灰水反应生成沉淀物,沉淀的化学式为CaCO3; ②加入CaCl2溶液后,分离除去沉淀A的实验操作是分离液体与固体的混合物,所以该操作是过滤;③因为样品中的Na2CO3溶液与盐酸反应时会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将混合物溶解,若滴加盐酸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则能除掉样品中的碳酸钠又不引入新的杂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故答案为:(1)甲、丙;(2)①CaCO3;②过滤;③Na2CO3+2HCl═2NaCl+H2O+CO2↑;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是某空间站能量转化系统局部示意图,其中水电解系统及燃料电池系统中的溶液均采用KOH溶液.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manfen5.com 满分网
A.该能量转化系统中的水可以循环使用
B.水电解系统实现由电能到化学能的转化,燃料电池系统实现由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
C.水电解系统中的溶液采用KOH溶液,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D.燃料电池系统产生的能量实际上来自于水
查看答案
下列四个示意图分别表示四种对应的实验操作的过程,其中正确的为( )
A.manfen5.com 满分网
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不断加水
B.manfen5.com 满分网
恒温下向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加入氯化钠固体
C.manfen5.com 满分网
向一定量的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碳酸钠溶液
D.manfen5.com 满分网
向一定量的烧碱溶液中不断加入稀硫酸
查看答案
新型纳米材料MFe2Ox(3<x<4)中M表示+2价的金属元素,在反应中化合价不发生变化.常温下,MFe2Ox能使工业废气中的SO2转化为S,转化流程如图所示:已知MFe2Oy中Fe为+3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manfen5.com 满分网
A.SO2是大气污染物
B.SO2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y的数值为4
D.SO2发生了分解反应
查看答案
在由CaCO3和KHCO3组成的混合物中,测知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2%,则混合物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40%
B.39%
C.7.8%
D.24%
查看答案
物质R在0.96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反应方程式为:R+3O2manfen5.com 满分网XO2+2SO2,测得XO2和SO2的质量分别为0.44g和1.28g.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R的质量为0.86g
B.R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
C.R中含有X元素、S元素和O元素
D.XO2和SO2都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 题型:解答题
  •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