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超氧化钾(KO2)是一种黄色固体,它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在潜水艇中用它做制...

超氧化钾(KO2)是一种黄色固体,它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在潜水艇中用它做制氧剂,供人们呼吸用.它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KO2+2CO2=2K2CO3+3O2.请你与小刚同学一起探究:(1)如何在实验室验证这一反应.
(2)设计实验方案:小刚以大理石、足量的盐酸和超氧化钾为原料制取氧气,设计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manfen5.com 满分网
manfen5.com 满分网
(3)进行实验:A是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你认为小刚应从图1,图2,图3中选择   
B装置的功用是吸收A装置中产生的盐酸酸雾,C装置内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检验E中收集到的气体的方法:
   
(4)实验结论: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钾反应有    生成.
(5)交流反思:①实验过程中发现E中的石灰水出现少量的白色沉淀,请解释原因:
   
②能表明D中的超氧化钾样品接近反应完毕时的现象   
在选择制取装置时,我们应该根据药品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进行.明确各装置的作用,也是完成综合实验题的关键. 【解析】 制取二氧化碳时用的大理石和稀盐酸,是固体和液体常温制气体,所以可选择图2来进行. 无水硫酸铜可用来检验是否有水且吸收少量水分.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一种气体是否是氧气. E装置用来做为排水法收集氧气,同时也用来吸收未反应掉的二氧化碳气体. 故答案为:(3)图2;变蓝;取出集气瓶,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 (4)氧气 (5)①D中有少量CO2未参加反应并随气体进入E中生成CaCO3 ②E中浑浊明显增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环境问题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温室效应被列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抑制全球范围内气候持续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已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二氧化碳是大气中的主要温室气体,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为减少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的排放,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只填2种):
       
为减缓二氧化碳使全球变暖的趋势,有科学家提出大胆设想:将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压缩使其液化,然后将其压入到冰冷的深海中.但也有科学家担心海水中富含二氧化碳后酸度会增加,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
(1)二氧化碳气体转变为液体时将会    能量(填“释放”或“消耗”);
(2)二氧化碳使海水酸度增加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3)结合生活中烧开水和打开碳酸饮料瓶盖时观察到的现象,我们可以知道:
二氧化碳在深海中的溶解度比在通常状况下的水中的溶解度    ,原因是   
我国科学家陈乾旺等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440℃和800大气压条件下,二氧化碳和金属钠反应产生金刚石和碳酸钠,合成的金刚石最大达1.2mm,完全可以满足工业用途.
二氧化碳与金属钠反应生成金刚石和碳酸钠的化学方程式为:    查看答案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颗粒极小的铁粉在空气中能够剧烈燃烧.可见化学反应物的状态是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之一.实际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很多,请你归纳出其中三条            .生活中经常见到减慢化学反应速率的实例有(叙述一例即可):    查看答案
从C、H、O、S、Ca、Cu五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一种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入空格中.
(1)具有可燃性,可做火箭燃料的单质    ;(2)最简单的有机物   
(3)导致人煤气中毒的气体    ;(4)用于配制波尔多液的盐   
(5)可用于灭火的是    ;(6)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是   
在化学反应中,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例如:CO+CuO=Cu+CO2
反应前后,碳元素、铜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请写出下列各类型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查看答案
有FeSO4、CuSO4的混合溶液,向其中投入一些锌粉,完全反应后得到一些固体沉淀.过滤,向沉淀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对上述固体沉淀有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①一定含有Zn   ②一定含有Fe   ③一定含有Cu  ④可能含有Zn   ⑤可能含有Fe ⑥可能含有Cu.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查看答案
小颖同学为探究X、Y、Z三种金属(都不是银)的活动性顺序,做了以下实验:
(1)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
(2)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
根据以上实验事实,下列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排列正确的是( )
A.X>Y>(H)>Z
B.X>Y>Ag>Z
C.X>Y>Z>Ag
D.X>(H)>Y>Z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