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石化厂有一种石油产品含有质量分数为4.9%的残余硫酸,过去他们都是用NaOH溶液来清洗这些硫酸.请计算:
(1)若要清洗100kg的这种石油产品,需要多少千克的NaOH?
(2)改石化厂进行了技术改造,采用Ca(OH)
2中和这些残余硫酸.每处理100kg这种产品,可以节约多少经费?NaOH和Ca(OH)
2的市场价格如下表:
名 称 | Ca(OH)2 | NaOH |
价格(元/kg) | 6.00 | 24.00 |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碱石灰”是CaO和NaOH固体的混合物.同学们为确认一瓶久置的“碱石灰”样品的成分,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①Ca(OH)
2、Na
2CO
3溶于水无明显的温度变化.
②CaCl
2溶液呈中性.
(1)为了使少量样品充分溶解,操作①一定还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滤渣B中一定含有
(填化学式).
(2)滤液C成分的探究.
【猜想】滤液C中的溶质可能为:
①NaOH; ②Na
2CO
3; ③NaOH和Ca(OH)
2; ④NaOH和Na
2CO
3.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甲、乙、丙同学分别设计如下方案并进行探究:
甲同学:取少量滤液C放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产生大量无色气体,则滤液C中的溶质是Na
2CO
3.
乙同学:取少量滤液C放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的无色酚 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则滤液C中的溶质一定含有NaOH.
丙同学:取少量滤液C放入试管中,滴加Ca(OH)
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则滤液C中的溶质是NaOH和Na
2CO
3.
【反思与评价】丁同学认真分析上述三位同学的实验,认为他们的结论均有不足之处,并且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他认为滤液C中的溶质一定含有
(填化学式),可能含有NaOH.为进一步确认滤液C中是否含NaOH,请你帮助他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还发现向样品中加入足量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综合对滤液和滤渣成分的探究,下列对样品成分的分析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样品中一定含NaOH
②样品中一定含Na
2CO
3③样品中含NaOH、CaO中的一种或两种.
查看答案
(1)下列A~D是初中化学中的四个实验,请按要求填空:
.
①A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②B实验中负极产生的气体是
(填化学式).
③C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④D实验燃烧匙中所盛药品红磷要过量,其原因是
.
(2)某同学用如图装置制氧气,请回答:
①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和收集干燥的氧气的装置应选用
(填序号).
②若用装置D收集的氧气不纯,其可能原因是
.
查看答案
可溶性酸、碱、盐在水中可解离出阴、阳离子,我们现阶段所学的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就是酸、碱、盐解离出的一些阴、阳离子相互结合生成难解离的水、气体或沉淀,根据下列溶解性表及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回答问题.
部分碱和盐的溶解性表(20℃)
阳离子 阴离子 | Na+ | K+ | Ba2+ |
OH- | 溶 | 溶 | 溶 |
SO42- | 溶 | 溶 | 不 |
CO32- | 溶 | 溶 | 不 |
(1)根据上述微观示意图,判断反应前后溶液中数目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填粒子符号).
(2)根据溶解性表及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判断,将“硫酸、氯化钡、氢氧化钡、碳酸钾”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能发生的反应有
个.其中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有气体生成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查看答案
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1)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医疗上常用其给病人补充体液.现需100g生理盐水,若按如下操作配制,正确的顺序是
(填序号).
(2)制作“叶脉书签”需要100mL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密度为1.1g/cm
3).则配制时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是
g.
(3)很多新型汽车使用铅蓄电池(含有硫酸)作为主要动力来源,避免了尾气的排放.某铅蓄电池中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8%,若用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100g配制该稀硫酸时,需要加入蒸馏水的质量是
g.
(4)过氧乙酸(CH
3COOOH)是被广泛使用的高效消毒剂,它不稳定易分解放出一种常见的气体单质,并生成醋酸(CH
3COOH),若一瓶19%的过氧乙酸溶液因久置而完全分解,所得溶液中醋酸的质量分数是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查看答案
金属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广泛.
(1)每年因金属锈蚀造成很大浪费,铁生锈的条件是
;废钢铁可回收重新冶炼,高炉炼铁中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兴趣小组的同学从实验室中收集一桶含有FeSO
4、CuSO
4的废液.他们想从中回收金属铜和硫酸亚铁晶体,设计了如下方案:
①写出Ⅰ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小红、小强同学在步骤Ⅰ中X能否改用锌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请你也参与他们的讨论,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