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下列变化中所涉及到的物质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已知A、B常温下为液态,C、G为...
下列变化中所涉及到的物质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已知A、B常温下为液态,C、G为单质,医疗上用F来配制生理盐水.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A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B和C;
②D与E反应生成F和B;
③C与G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生成H或I;
④J和K分别与D反应都生成B、F和I,J中的组成元素比K多一种.
(1)写出E的化学式 .
(2)D所属物质类别 (填“酸、碱、盐或氧化物”);
(3)写出A在一定条件下生成B和C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4)④中的变化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有 .
(5)将等质量的J和K分别加入到足量的D溶液(质量分数都相同)中,比较反应产生I快慢,并说明理由 ; .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金属.
(1)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金属以矿物形式存在,下列矿石的主要成分属于氧化物的是
(填化学式).
赤铁矿 孔雀石 铝土矿
(主要成分Fe
2O
3)〔主要成分Cu
2(OH)
2CO
3〕(主要成分Al
2O
3)
(2)金属的回收和利用是保护金属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
①废钢铁可回收重新冶炼,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向含有AgNO
3、Cu(NO
3)
2、Zn(NO
3)
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固体中一定有Fe、Ag,可能有 Cu、Zn
B. 固体中一定有Fe、Zn,可能有 Cu、Ag
C.滤液中一定含Fe
2+、Zn
2+,不含Cu
2+、Ag
+D.滤液中一定含Zn
2+、Fe
2+,可能含Cu
2+(3)某次实验结束时,同学们将含有CuSO
4、ZnSO
4、FeSO
4的废液倒在废液缸里,如果将废液直接排放会造成水污染.于是几位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处理废液,回收工业重要原料硫酸锌和有关金属.实验过程如下:
请回答:
①操作1的名称是
;固体A的成分为
.
②若要检验向固体C中加入的稀硫酸是否足量的方法是
.
③若实验过程中的物质损失可以忽略,要计算该废液中硫酸锌的质量分数,必须称量废液的质量、蒸发得到固体硫酸锌的质量和
..
查看答案
溶解度可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1)50℃时,甲的溶解度
乙的溶解度(填“>”、“<”或“=”).
(2)40℃时,乙和丙
形成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饱和溶液(填“能”或“不能”).
(3)20℃时,烧杯中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各加入等质量的对应固体,并升温至50℃.请填写下表
烧杯中的溶质 | 烧杯中固体的变化 |
甲 | |
乙 | 固体逐渐减少至全部溶解 |
丙 | |
(4)把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下同)
A.溶剂的质量一定变小 B.溶质的质量可能不变
C.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D.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大
E.该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其它物质
(5)通常情况下,在实验室用固体甲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甲溶液,需用到的仪器有:托盘天平(带砝码盒)、烧杯和
.
A.酒精灯 B.药匙 C.玻璃棒 D.漏斗 E.铁架台 F.量筒 G.胶头滴管.
查看答案
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1)二氧化碳、铁、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
.
(2)一个乙醇(C
2H
5OH)分子中含有
个原子.某种酒精的水溶液,溶质和溶剂中氢原子个数相等,则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3)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某种催化剂可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转化为两种空气中的无毒成分.请根据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四种物质均属于氧化物
B.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23:28
D.丁分子的微观示意图为
查看答案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请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
(1)下列食物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能提供大量维生素的是
.(填序号)
A.水果B.鸡蛋C.馒头
(2)世界卫生组织推广使用中国铁锅炒菜,放点食醋,可以补充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是
元素.
(3)餐具上的油污用加入洗洁精的水更容易洗掉,原因是洗洁精具有
作用.
(4)下列厨房用品中属于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的是
.(填序号)
A.塑胶手套 B.陶瓷碗 C.不锈钢锅 D.棉布围裙 E.塑料保鲜盒.
查看答案
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的CO
2,发生如下反应:Ca(OH)
2+CO
2═CaCO
3↓+H
2O,CO
2+CaCO
3+H
2O═Ca(HCO
3)
2,Ca(HCO
3)
2易溶于水.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