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图( I ) 是部分常用化学仪器或装置,图(Ⅱ)是部分“微型”化学仪器或装置(用...

manfen5.com 满分网图( I ) 是部分常用化学仪器或装置,图(Ⅱ)是部分“微型”化学仪器或装置(用“微型”仪器做实验,其试剂用量和废物排放量是通常用量的l/10或更少,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对比图(I)图(Ⅱ)回答以下问题:
(1)图( I )中A的名称分别是______;若用D装置除去O2中的水蒸气,则D中应装入的液体是浓硫酸(用途:对生成的气体进行干燥),气体应从______口通入(填字母).
(2)用图(Ⅱ)中的“微型”仪器做实验,固体只需极少量、液体用量也很少(或只需1~2小滴),相对用图(I)仪器做实验的优点是______ (填序号):
①节约药品用量           ②能完全消除实验污染
③方便个人或家庭实验     ④若需加热也能节约燃料
(3)图( I )中的C装置的作用相当于图(II)中的装置______ (填字母),它们在实验操作上的共同优点是通过控制______来控制反应速度.
(4)图( I )中的C装置和图(II)中的“多用途U型管”(是在U型管中套人一个底部有小孔的具支试管)都可用做“固一液”反应制取气体.若在反应进行中分别将两装置的橡胶管中部夹上铁夹,可能出现的现象是:C装置______;“多用途U型管”______
(1)直接写出仪器的名称; (2)从操作是否简便、是否节约药品、是否节能环保、是否方便使用等角度分析; (3)根据装置的特点来分析判断并作出解答; (4)根据大气压强的知识进行分析. 【解析】 (1)图(I)中A为胶头滴管;若用D装置除去O2中的水蒸气,则D中应装入的液体是浓硫酸(用途:对生成的气体进行干燥),气体应从 a端通入. (2)图(II)中所给的仪器为微型仪器,可以节约药品而不影响实验现象,可以较方便的来操作完成实验,同时由于所取的量少,即使加热所需的燃料也少,但是不能够完全消除实验污染,故选①③④. (3)根据装置的特点可以知道:图(I)中C装置通过分液漏斗添加液体药品,当需要气体时,打开活塞,不需要气体时,关闭活塞,从而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而图(II)中的F装置通过胶头滴管添加液体药品,当需要气体时,挤压胶头,不需要气体时,停止挤压,从而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即图(I)中的C装置和图(II)中的F装置具有相同的作用,都是通过控制液体的加入量来控制反应的速度. (4)C装置:夹上铁夹后,装置内产生的气体排不出去,气体压强增大,把漏斗内的液体向上压;多用途U型管:夹上铁夹后,具支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排不出去,具支试管内的气体压强增大,把试管内的液体压出去,从而U型管两侧的液面上升,反应停止. 故答案为 故答案为:(1)胶头滴管;a; (2)①③④; (3)d;液体的加入量; (4)漏斗内液面上升;具支试管内的液体从从小孔排出,U型管内的两侧液面都上升,反应停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钠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它可和冷水直接反应生成氢气,但它与煤油不会发生反应.把一小块银白色的金属钠投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如图(a)所示,可看到钠块浮在水面上,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反应放出的热量使钠熔成小球,甚至使钠生成的氢气都发生燃烧.如果在上述盛蒸馏水的烧杯中先注入一些煤油,再投入金属钠,可以看到金属钠悬浮在煤油和水的界面上(如图b)同样与水发生反应,但是不发生燃烧.
(1)在(a)实验中钠和氢气都燃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2)在(b)实验中钠与水反应,但却不燃烧,这是因为______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从前人不合理使用化学物质造成的危害中得到启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可持续发展,就要合理使用化学物质.小明发现生活垃圾中存在大量的矿泉水瓶、塑料袋.在化学上通常把材料分成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非金属材料等,请帮他选出矿泉水瓶、塑料袋属于哪一类材料.然后请你谈谈使用塑料制品的利弊.
查看答案
写一份公共服务通告,提醒人们注意水体污染的威胁.为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请用一个悬念开头.为了确保能清楚地解释产生水体污染的原因,应列举一些水体污染的例子.最后,告诉人们应如何减少水体污染.
查看答案
城乡居民普遍使用煤气、液化石油气作燃料,为“绿水青山”做出极大贡献,但使用时必须注意安全,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注意安全?
查看答案
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小丽同学不小心被黄蜂蜇了一下(黄蜂毒液呈碱性),感到非常疼痛,为了减轻小丽同学的疼痛感,可使用生活中常见物质处理,请回答使用什么物质如何处理才能达到目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 题型:解答题
  •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