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在地壳中的储量约为铜的1000多倍,但铝的大规模开发使用却比铜晚6000多年,说出主要原因,并列举实验事实支持你的观点.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活动小组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传统腌制松花蛋的主要配料是氧化钙、纯碱和食盐.小组同学将这三种物质混合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过滤得滤渣和滤液,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认为:可能是NaCl、Na
2CO
3、Ca(OH)
2乙同学认为:可能是NaCl、NaOH、Na
2CO
3
丙同学认为:可能是NaCl、NaOH、Ca(OH)
2丁同学认为:可能是NaCl、NaOH
[交流与评价]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______同学的猜想不合理.其理由是______.
[活动与探究]乙同学取原滤液向其中倾倒一定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于是得出该滤液中的溶质是NaCl、NaOH、Na
2CO
3的结论,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丙同学取原滤液向其中加入Na
2CO
3溶液无现象,据此否定了自己的猜想;他又重新取原滤液,向其中加入CaCl
2溶液观察到______,得出了和乙同学相同的结论.
丁同学为了验证上述结论也取原滤液向其中滴加了少量稀盐酸,却发现无气泡产生.
[解释与结论]大家经过分析找出了丁同学所用试剂与乙同学相同,却没有看到气泡的原因.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经过上述四位同学的共同努力,大家终于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得出了正确结论.
查看答案
小明、小华和小林三位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在实验室制取O
2和CO
2,并对它们的有关性质进行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同学用KMnO
4固体制取O
2,应选用上图中的
装置(填编号),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当O
2收集满并取出集气瓶后,停止该实验的正确操作方法是
.
(2)小华同学用浓HCl与大理石在C装置中反应,制取CO
2并检验其有关性质,观察到烧杯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不合理是
(填序号).
a.产生的CO
2直接使石蕊变红
b.产生的CO
2与H
2O反应生成H
2CO
3,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挥发出的氯化氢溶于水,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3)小林同学用A装置制取了一瓶无色无味纯净的气体,它制取的气体可能
;试用最简便的方法验证他制取的气体
.
查看答案
图( I ) 是部分常用化学仪器或装置,图(Ⅱ)是部分“微型”化学仪器或装置(用“微型”仪器做实验,其试剂用量和废物排放量是通常用量的l/10或更少,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对比图(I)图(Ⅱ)回答以下问题:
(1)图( I )中A的名称分别是______;若用D装置除去O
2中的水蒸气,则D中应装入的液体是浓硫酸(用途:对生成的气体进行干燥),气体应从______口通入(填字母).
(2)用图(Ⅱ)中的“微型”仪器做实验,固体只需极少量、液体用量也很少(或只需1~2小滴),相对用图(I)仪器做实验的优点是______ (填序号):
①节约药品用量 ②能完全消除实验污染
③方便个人或家庭实验 ④若需加热也能节约燃料
(3)图( I )中的C装置的作用相当于图(II)中的装置______ (填字母),它们在实验操作上的共同优点是通过控制______来控制反应速度.
(4)图( I )中的C装置和图(II)中的“多用途U型管”(是在U型管中套人一个底部有小孔的具支试管)都可用做“固一液”反应制取气体.若在反应进行中分别将两装置的橡胶管中部夹上铁夹,可能出现的现象是:C装置______;“多用途U型管”______.
查看答案
钠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它可和冷水直接反应生成氢气,但它与煤油不会发生反应.把一小块银白色的金属钠投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如图(a)所示,可看到钠块浮在水面上,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反应放出的热量使钠熔成小球,甚至使钠生成的氢气都发生燃烧.如果在上述盛蒸馏水的烧杯中先注入一些煤油,再投入金属钠,可以看到金属钠悬浮在煤油和水的界面上(如图b)同样与水发生反应,但是不发生燃烧.
(1)在(a)实验中钠和氢气都燃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2)在(b)实验中钠与水反应,但却不燃烧,这是因为______.
查看答案
从前人不合理使用化学物质造成的危害中得到启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可持续发展,就要合理使用化学物质.小明发现生活垃圾中存在大量的矿泉水瓶、塑料袋.在化学上通常把材料分成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非金属材料等,请帮他选出矿泉水瓶、塑料袋属于哪一类材料.然后请你谈谈使用塑料制品的利弊.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