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如图为某元素粒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

如图为某元素粒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三横行

C.该粒子核外电子数是16

D.该粒子的最外层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

 

C 【解析】 A、该金属的核内质子数为16,可知该元素是硫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正确; B、该金属核外电子数分为三层,属于第三周期元素,因此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三横行,正确; C、由该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粒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8,错误; D、最外层电子数是8,说明该粒子的最外层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正确。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几种常见的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碘酒 B.氧化钙 C.铝合金 D.空气

 

查看答案

下列变化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风力发电 B.蒸发结晶 C.牛奶变酸 D.石油蒸馏得到汽油等产品

 

查看答案

测定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为测定某铜、锌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兴趣小组同学称取20g合金于烧杯中,将8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充分反应,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20

20

20

20

烧杯中剩余物的质量(g)

39.92

59.84

79.80

99.80

 

1)该铜、锌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 (写出计算过程)

2)第三次加入稀盐酸后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查看答案

探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化学课上各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

(定性实验)

1)甲组同学为确定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步骤及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分离提纯)

2)乙组同学欲从反应后所得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液中提纯氢氧化钠固体,请将下表填写完整

选用的仪器名称

实验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量实验)

3)小组同学继续对一瓶长期放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利用化学沉淀法定量测量固体中氢氧化钠的含量,请你设计一套方案。你选择的反应原理是(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试将实验操作流程补充完整(试剂任选),操作流程按下列图示表述:

操作流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时称量样品的质量为a克,所测物质的质量为b克,则该试样中Na2CO3纯度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交流)

4)小组同学查阅了20℃时NaOHNa2CO3在水中和乙醇中的溶解度

物质

20℃时的溶解度(g

乙醇

氢氧化钠

109

17.3

碳酸钠

21.8

<0.01

 

 

经讨论,小组同学认为可以利用以上信息设计实验,通过观察明显现象证明CO2确实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他们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制备波尔多液。

某农场需要大量的波尔多液,农场工人就地取材,利用农场废弃的铜渣(只含有铜和一定量的铁),化工厂的废硫酸和农场附近山上的石灰石来制作波尔多液。下面是制作波尔多液的工艺流程图(注:所加试剂及操作均省略):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上述流程16中发生化学变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填流程图中的数字编号)。

2)喷洒波尔多液后,果农的手上和衣服上会残留一些用水洗不掉的蓝色斑点,这些蓝色斑点属于________(填氧化物),在家中洗去衣服上蓝色斑点的是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