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1)电解水实验揭示了水的组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1)电解水实验揭示了水的组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如图实验中得到氧气的试管是_____(填“1”“2”)。

2)如图所示的简易净化水的装置中,小卵石、石英沙和膨松棉的作用是_____。其中活性炭的作用是过滤和_____

3)啤酒酿造需要大量的软水,生活中常用_____区别软水和硬水。

4)海水淡化可缓解淡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下图为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示意图。

①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 分子质量

B 分子种类

C 分子间隔

②利用该装置将一定量的海水暴晒一段时间后,剩余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会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

 

2H2O2H2↑+O2↑ 2 过滤 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 肥皂水 AB 变大 【解析】 (1)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电解水时产生的气体是正氧负氢,由图示可知,如图实验中得到氧气的试管是2.故填:2H2O2H2↑+O2↑;2。 (2)如图所示的简易净化水的装置中,小卵石、石英沙和膨松棉的作用是过滤。其中活性炭的作用是过滤和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填:过滤;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3)啤酒酿造需要大量的软水,生活中常用肥皂水区别软水和硬水。故填:肥皂水。 (4)①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的间隔,不变的是分子的质量和种类。故填:AB。 ②将一定量的海水暴晒一段时间后,溶剂减少,溶质不变,剩余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会变大。故填;变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能源。

1)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_____等。

2)燃油汽车尾气中含有二氧化氮,排放到大气中会形成_____,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电动汽车将成为逐步推广使用的主要交通工具。煤燃烧生成的CO2SO2CO等气体中,会引起温室效应的是_____

365日是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向污染宣战。下列行为中,符合环境日活动主题的是_____

A 焚烧垃圾

B 开发新能源

C 提倡使用化石燃料

D 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中

4)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下列利用了新能源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查看答案

下面连环画记录了雯雯参观中国地质博物馆的一天.

1)她吃早餐。陶瓷餐盘的主要成分之一是硅酸钙(CaSiO3),其中硅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

2)她出发了。如图③所示,乘坐地铁禁止携带的物品中,属于易燃易爆品的是_____

3)她来到博物馆门口。同学们在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大理石雕像前,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_____

4)她和同学们进入博物馆。她看到了许多矿石标本,其中的4种矿石及其主要成分如下:

①上述矿石标本的主要成分中,所含元素种类最多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②她根据辉铜矿的主要成分,推测以辉铜矿为原料,可制得含铜元素或含硫元素的产品,她的依据是化学反应前后_____不变。

③她依据化学式计算出Cu2OH2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22,计算式为_____

5)参观结束时,老师进行了小结,并就金属冶炼和金属回收再利用提出了一些问题,请同学们作答。

①工业上用一氧化碳和赤铁矿炼铁的原理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湿法冶金提取铜的国家,写出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制取铜的化学方程式_____,该反应的现象是_____

③在含有氯化锌、氯化铜和氯化亚铁的废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可以充分回收利用金属资源,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可以判断滤液的可能成分是_____

 

查看答案

已知,,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A.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B.生成的质量

C.固体中的质量 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

一氧化氮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利用它与液氨的反应可减少其排放。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

B.反应中涉及到的含氮化合物有3

C.发生反应的液氨和一氧化氮的分子个数比为23

D.参加反应的液氨与生成水的质量比为1718

 

查看答案

下图所示实验中,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说明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A.①变红,不变红

B.④变红,不变红

C.①变红,不变红

D.④先变红,不变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