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下列古代发明或技术中,主要原理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矿石炼铁 B. 水车灌溉 C. 活字印刷 D. 雕刻石像
化学课上同学们进行实验验证酸的性质。
I. 与指示剂作用。
(1)在白色点滴板孔穴1、3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变_____色。
(2)将无色酚酞溶液滴加到孔穴2、4中,观察到孔穴4中溶液为无色,而孔穴2中溶液变为橙色。同学们猜想孔穴2中的异常现象与硫酸溶液的浓度过高有关,并通过以下实验证明该猜想正确:取少量上述橙色溶液于试管中,加水稀释,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II. 与铁锈反应。
实验 | 实验试剂 | 实验现象 |
1 | 锈蚀铁钉+10 mL 稀盐酸 | 生成无色气泡,铁锈较快消失,溶液颜色变黄。 |
2 | 锈蚀铁钉+10 mL 稀硫酸 | 生成无色气泡,铁锈减少速度缓慢,溶液颜色未变黄。 |
(提出问题)实验1、2现象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HCl在水中会解离出H+和Cl-,H2SO4在水中会解离出H+和SO42-。
(假设猜想)可能和溶液中阴离子不同有关。
(进行实验)
实验 | 实验试剂 | 实验现象 |
3 | 锈蚀铁钉+10 mL稀硫酸 + _A_ | 生成无色气泡,铁锈减少速度比实验2快,溶液颜色变黄。 |
4 | 锈蚀铁钉+10 mL稀盐酸 + Na2SO4 | 生成无色气泡,铁锈减少速度比实验1慢,溶液颜色变黄。 |
(解释和结论)
(3)铁锈(主要成分为Fe2O3)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4)实验1中产生的无色气体是_____。
(5)实验3中,物质A是_____。
(6)结合实验1~4,得出的结论是_____。
如图所示,在两支试管中进行实验,补全实验方案。
序号 | 目的 | 步骤或现象 |
A | 鉴别NaCl溶液和Na2CO3溶液 | ①试管1、2中分别加入两种溶液;②再向两支试管中加入_____。 |
B | 比较_____。 | ①试管1中加入一粒碘和5mL水;②试管2中加入一粒碘和5mL汽油。观察到1中固体几乎不溶解,2中固体全部溶解。 |
C | 比较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 | ①试管1中加入ZnSO4溶液,试管2中加入CuSO4溶液; ②再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插入铁丝。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
实验小组用传感器探究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测定结果如下图所示。
(1)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该实验是将A溶液滴入B溶液中,B溶液为_____。
(3)60 s时,溶液中溶质为NaCl和_____。
利用下图装置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实验1中,证明反应发生的现象是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实验2中,①与③为湿润的紫色石蕊小花,②为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能说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的现象是_____。
用下图装置研究燃烧的条件。
(1)该实验主要利用了铜片的_____性质。
(2)对比热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白磷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
(3)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实验现象是_____。